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经济信息》2006,(12):36-37
3.28亿吨“油耗”跻身消费大国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公布最新预测显示,今年我国石油消费将达328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石油消费大国,而到2020年我国成品油需求量将为2000年的2.3倍(约5亿吨)。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跨国石油管道、连接哈萨克斯坦西部和新疆的中哈石油管道“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在今年9月底正式破土动工。“这一项目是中国战略能源储备的一个突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说。“这是中俄开展能源合作最可靠的基础。”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这样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指出,国内外石油消费与进口情况的变化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界能源多样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足,石油依然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在一很长阶段内,仍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不可替代的角色。面对世界在多种力量制约下的国际石油市场变幻莫测的局面,中国必须制定出正确的石油战略,以应付国内外严峻的挑战,确保祖国的安全。一、我国面临的石油现状 1、据国家权威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石油消费达2亿吨,假定今后10-15年中国石油消费增长  相似文献   

4.
《广西经济》2006,(1):37-38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经过百年开采,枯竭之日已逼近世界。我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大国。从1993年开始大量进口石油,到2004年,我国自产石油达到1.7亿吨,进口石油1.23亿吨,进口石油占总消费量42%,已经超过安全控制线。  相似文献   

5.
于培伟 《科学决策》2006,(10):39-40
世界石油业界对全球石油储量的估计一直存有争论。按2005年底全球石油剩余探明储量1770.6亿吨、日产8250万桶、并且抛开世界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增加的因素估算,全球石油至多够开采45年。最乐观的估计认为全球石油剩余储量仅够开采50年-60年。无论40年,50年,还是60年,都意味着石油时代已从“牡年”步入“晚年”。随着国际油价的节节高涨,作为以石油为主要能源且高度依赖进口的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在经济上日感压力,正在以“两手”迎接“后石油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李艳丽 《特区经济》2008,228(1):81-83
美国的石油储备有限,并且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石油安全历来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大问题。美国为维护和促进石油供应稳定,实施多项战略,其中通过与主要石油供应国签署FTA,并在协定中加入能源条款是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本文以NAFTA中的能源条款为例进行分析,并为我国实现石油安全战略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战略问题.发达国家纷纷从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度,精心制定能源战略,开拓新的石油供应基地,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厉行节能政策,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强化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的能源保障.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面向全球的能源发展战略,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香港《大公报》4月19日】“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中国政府必须有效控制石油消费,否则在石油消费迅猛增长趋势下,不但中国经济无法承受,世界经济也无法承受。”针对中国政府将出台新的轿车消费税政策以限制大排量豪华轿车的政策动向,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葛家理向本报指出了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最大的石油进口国。2003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23.4%。人均能源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5倍。但近年来美国的节能取得了很大成效。从1973年到2000年,美国的GDP增长了126%,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仅增加30%。按照1996年美元计算,美国2002年生产一个单位GDP所耗能源仅为1970年的46%,节约了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加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弥补石油缺口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实施了石油进口战略。近年来,石油进口的增长导致了我国石油依存度上升。过度集中的进口来源、较小的优质原油进口国选择空间、石油资源后劲不足使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重视石油储备、加强油气勘探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11.
张勤  杨孝青 《科技和产业》2008,8(4):10-13,33
石油供应安全是确保国家经济得以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国内石油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使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应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加强海军建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以及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等措施来构建石油安全的有效屏障。  相似文献   

12.
钱群超 《新财经》2012,(6):98-10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从80%的石油消费依靠进口,成功转型为能源独立和生产可再生能源的领军国家,令世界惊艳。目前,巴西近50%的能源都来自可再生能源,世界其他国家这七匕例低干20%。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谈及发展清洁能源时说道:“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的政策是美国应加倍努力以寻求一个类似的发展路径,我想我们应该从巴西学习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13.
石油危机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主要总结了1973—1998年世界三次石油危机的特点及中国石油贸易发展的特殊战略。从中国的石油贸易发展战略来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的背景下,与发达国家相反,中国主要以"能源外交"和"能源换外汇"型的出口战略为主。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期,且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对石油的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迅速增加,石油贸易逐渐由出口转为进口,我国石油业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后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给我国的能源供求关系带来极大的冲击。因此注意能源安全、完善国内石油定价、开发新能源成为第三次石油危机后至今我国仍然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石油消费与进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不包括俄罗斯)的能源需求总量在世界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目前已近1/5,成为了造成世界能源需求飞速增长的最重要地区。从石油进口地区来看,东北亚地区的石油进口都是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中、日、韩三国在能源领域已具有了共同的弱点,这种石油消费与进口格局将给东北亚各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关系带来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涛 《环球财经》2004,(10):12-12
一国的石油安全,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稳定的石油来源:安全的运输通道;价格安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石油供应)。就长期战略而言,前两至关重要.而在一般情况下,最突出的则是价格安全。上世纪两次世界石油危机,都是由于石油价格的上涨使然.绝非缺乏石油。  相似文献   

16.
打好我国石油安全"保卫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鹏 《发展》2005,(8):44-45
石油是一种优质能源,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直接对世界或区域石油市场构成重大影响,所以保障石油供应安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能源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认真研究我国石油能源安全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石油对于人类社会的明,犹如血液对于人体那样,是须臾不可缺的“养料”。诚如埃及前总统纳赛尔所说的那样:“石油是现代明的中枢神经,没有石油,维持这个明的一切工具便告瘫痪。”据世界能源组织分析,在迈向21世纪前的10年内,世界能源的消费结构为:石油占40%,天然气占  相似文献   

18.
中石油成功收购PK公司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及中国能源战略都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将对我国的石油需求及安全势必产生较大作用。中国在海外的发展不仅仅在于石油勘探,也要把触角伸向开采、炼化、运输甚至石油产业维护、维修等多个领域,带动石油产业链一系列的环节,从而逐步深入到国际石油以及能源市场运作。  相似文献   

19.
岳萍 《中亚信息》2003,(8):24-24
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石油市场状况年度调查报告称,按照目前的开采和勘探水平,俄罗斯的石油仅够开采22年,而世界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将取决于中国。该报告列出了有关世界各产油国的石油开采、消费和探明储量的数据,并且包括有关其它能源的数据。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在对我国的出口、投资与消费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却也给我国能源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金融危机有利于扩大国际能源合作,加快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步伐,也有利于构建石油战略储备、促进节能降耗、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和推动能源价格改革,此外还十分有利于新能源的发展和改善能源产业结构。为了更好地在危机和困难中抓住宝贵的发展机遇、解决能源领域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应在政策层面上加快进行调整和深化改革。例如以全面经贸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建立能源储备基金,强化结构节能和产业节能.尽快完善新能源标准体系和规范市场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