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鸿昌 《江苏改革》2001,(12):10-13
任何经济发展及其模式形成都有其自身规律,苏南经济发展及其苏南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通常说苏南模式是指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进行非农化的方式和路径。其最初的特征为: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企业的发展所在地政府起主导作用,有着明显的政企不分特征,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2.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特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社区政府(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的核心在于乡镇企业借助了政府的资源,在竞争中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3.
苏南、温州模式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曾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讨论和模仿,即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时至今日,温习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有意义的。一严格地说,苏南模式萌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民公社化过程中,江苏南部地区在集体副业的基础上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这些“社队企业”就是后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苏南模式”的主角———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前身和基础。因此,“苏南模式”最初的含义,是指苏南地区农民集体办工业、发展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现象。而在…  相似文献   

4.
传统"苏南模式"的神话 苏南主要指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12个县(市).这里的乡镇企业曾因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而占尽风光,其特点是以集体经济为主,与浙江温州地区以个体经济与股份制形式发展乡镇企业很不相同.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就有了人们常说的内涵各不相同的"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较之备受争议的"温州模式",打破了国有经济的一统天下、又继续高扬着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旗帜的"苏南模式",在改革前期曾经获得了更多的青睐和说法.  相似文献   

5.
新苏南模式藏隐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上海经济》2005,(1):24-26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政府推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为主要特征的苏南模式曾一度沉寂。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外向度直线提高,发展重心也转向城市,地域板块重新整合,出现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新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6.
乡镇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是以苏南地区为策源地的,它开拓了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又符合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发展地区经济的成功之路,在80年代中期就被学术界概括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的大发展催化分工分业,实现农  相似文献   

7.
回顾我国近20年的经济改革发展史,毫无疑问以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的“苏南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谁也不能够否认它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示范效应。而当以集体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苏南模式”与以个私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在进行着热闹的较量时,无论是从舆论的观点,还是苏南各地方政府发“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似乎“苏南模式”的势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各界人士纷纷认为“乡镇企业已经从历史的舞台上消退,苏南模式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苏南以创办乡镇企业为发端,以农村工业为引擎,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繁荣,其经验被概括为“苏南模式”。经过30年的发展,苏南人所创造的辉煌虽然已不是传统的“苏南模式”所能涵盖,但苏南曾经的发展历程,无疑是今天跨跃的基石。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再到苏南的第三次转型,立体地展现了苏南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重新回顾这一段历程,对国内区域经济未来发展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发展乡镇企业到乡镇企业改制再到目前的集体资产经营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南模式”也随之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笔者认为,“苏南模式”需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需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的转制被认为是苏南模式终结的标志。但是通过对苏南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苏南模式仍然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那就是现在的新苏南模式。本文是从苏南模式产生的背景、内涵以及特点方面剖析新苏南模式的内涵、特点和创新之处从而对新苏南模式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吸取更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叶春雷  张微 《江苏改革》2001,(12):14-16
90年代中期以来,与浙江等省相比,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与竞争能力逐渐减弱。为扭转这一局面,苏南进行了以“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结构调整”为 主要内容的改革,使苏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现实的发展也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苏南模式是已经历史终结,还是在创新演进?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关于“苏南模式”研究,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居多。本文利用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即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对“苏南模式”进行社会学方面探讨。在介绍了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之后,本文阐述了“苏南模式”的网络图,并分析了该网络的典型特征,得出“苏南模式”产生的必然性,然而,乡镇企业在社会网中的边缘位置又注定了其发展会受挫,发展出现瓶颈,从而引发二次改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和浙江模式中个体私营企业的不同发展路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在两种模式下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指出两种力量的博弈与企业制度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创造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不承认苏南模式的存在或否定苏南模式都是不可取的,苏南模式与温州、珠江等模式一样,都是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进入新世纪,为适应变化了的国内国际环境,苏南模式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紧邻上海,水陆交通便利,苏南地区还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祥地。早在计划经济时期,苏南地区就有集体经济的传统和基础,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和必要的资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持续快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学家眼中的“中国奇迹”。在中国,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创造了一种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社会和谐发展模式,即“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以苏南模式为主体的江苏乡镇企业在全国独领风骚。但从1996年以后,江苏乡企的增幅大幅回落,浙江的增势年年大于江苏。两种模式的不同变化说明了什么?研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对西部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南模式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征的发展道路,人们简称其为苏南模式。三十年来,这一特殊模式引领着苏南地区的经济规模由百亿级增长到千亿级,再由千亿级增长倒万亿级,苏南无疑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从最初的乡镇企业、集体经济的代名词到现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典型,从最初的农村工业化到现今的协调城乡发展、协调公私经济、协凋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苏南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进程,成为苏南工业一支突起的"异军",引领苏南经济发展,助推江苏经济领跑于全国,由此,应运而生"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望 《江苏经济》2001,(6):46-47
70年代末分权式改革背景下产生的苏南模式,曾经作为一个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和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而熠熠生辉。成长坛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然而进入“九五”以来,其发展势头明显减弱,各项经济指标相对“九五”期间大幅下降,一向以效率高著称的乡镇企业也遇到了效率普遍降低的问题。原因何在?本文作者深入探究了苏南乡镇企业改革的内涵,断然指出苏南模式的弊端在于社区政府公司主义。唯有消除这一障碍,进行二次改革,苏南乡镇才能迎来其再次飞速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奋进60年,前30年曲折奋进,后30年创新奋进,中国特色的大国模式崛起。在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型进程中,敢为人先、善于创新的苏南人领先开拓了一条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又有其自身区域特征、在全国显现领先优势的苏南之路。本文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据,剖析苏南之路在中国模式崛起中的历史贡献;从苏南之路与中国模式的本质联系上,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大国模式的规律性把握作探索;最后,作者以谋求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视野,对我国直面国内国际大势,继续奋进,促使中国模式完善化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