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现有会计文献中对商誉本质问题的争论为背景,运用经济学的抽象分析研究方法,从企业自身和企业并购两个角度对商誉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商誉在会计学上的本质与在经济学上的本质应保持逻辑一致,即商誉的会计本质应定位于企业中人力资源与物质生产要素之间及各自内部相互间的协同和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2.
对商誉本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现有会计文献中对商誉本质问题的争论为背景,运用经济学的抽象分析研究方法,从企业自身和企业并购两个角度对商誉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商誉在会计学上的本质与在经济学上的本质应保持逻辑一致,即商誉的会计本质应定位于企业中人力资源与物质生产要素之间及各自内部相互间的协同和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有商誉会计理论存在商誉本质的经济内容不明确、商誉研究的逻辑推导不当、对负商誉的解释自相矛盾、无法判断是否应确认自创商誉等四个缺陷,本文通过建立商誉模型,对商誉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科学定位,认为商誉本质应是企业中各项资源之间有机结合所形成的协同和整合效应,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商誉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指出 Hendriksen 在其名著《会计理论》一书中关于负商誉的一个有疑问的论点(称之为“负商誉悖论”),借助“科斯定理”在企业并购背景中对“负商誉悖论”进行解读,力图从 “交易费用”角度阐释负商誉的本质。并对其确认与计量的问题进行探讨——支持将目标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与主并企业收购价之间的差额直接作为负商誉,主张将负商誉作为其它全面收益的项目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商誉进行细分,把商誉中所包含的人力资产、基础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这些拥有实物载体的资产分离出来作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剩下的不可辨认、同企业整体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中的商誉,这种能力使得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这种商誉就其本质来说是企业的一项资产.  相似文献   

6.
商誉会计主要争论综述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 ,会计理论界对商誉会计问题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对商誉的本质、自创商誉的会计确认、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负商誉性质等问题的主要争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商誉构成要素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回顾,列举了有代表性的重要观点;然后在探究商誉本质的基础上对商誉构成要素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商誉的构成要素应由核心要素、外围要素和相关影响因素三个层次组成。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会计理论界对商誉会计问题研究成果丰硕,本文对商誉的本质,自创商誉的会计确认,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负商誉性质等问题的主要争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制度对自创商誉价值不予确认;对企业自行研究开发成功的无形资产仅仅按照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入账价值。这不仅造成企业账面资产价值被低估,也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本文提出了自创无形资产价值应予揭示的理由、计量方法和相应的账务处理方法。一、自创商誉应予揭示1.自创商誉价值应予揭示的理由。自创商誉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创立和积累起来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诸如企业信誉、社会形象、商品品牌、人才素质、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等。这些资源对企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企业能比其他同类企业获得更高收益。然而,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确认外购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作为无形资产入账。传统观点认为,与形成自创商誉相关的各种支出,如广告费、培训费、研究与开发支出等,在费用发生时难以预测其经济效果,更难具体确认其成本计算对象,从谨慎性原则考虑,在费用发生时均作为期间费用处理而不当作无形资产入账。但是,就外购商誉与自创商誉的关系来说,自创商誉是外购商誉的基础,外购商誉是自创商誉的转化形式,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外购商誉实质上是被购入企业的自...  相似文献   

10.
对负商誉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负商誉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目前会计界学人多从定量角度说明负商誉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则透过现象来说明负商誉的内在本质,即:尽管负商誉与商誉相比体现的差额为负值,但这只是一个以货币量表现的外在形式,它的本质仍然是企业未来的超额获利能力。文章建议,对于负商誉的帐务处理,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应规定统一采用,直接确认负商誉,在一定期间内系统记入收入的作帐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13~2020年A股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以非国有董事投非赞成票行为代理其治理积极性,研究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与国企并购商誉泡沫的关系。研究发现: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的提升不仅能够显著降低超额商誉,还能够显著降低商誉减值的计提比例以及商誉减值的发生概率,即非国有董事通过"用手投票"积极治理有效抑制了国企并购商誉泡沫。进一步研究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发挥抑制效应的影响路径发现,非国有董事治理积极性可以通过降低代理成本和缓解信息不对称来显著抑制国企并购商誉泡沫。研究结论为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非国有董事"用手投票"的积极作用,提升国企并购效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审计视角的企业商誉价值计量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2007年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把企业商誉视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且把企业商誉认定为是与企业总体相联系的无形资源.而不是无形资产.以审计视角结合该新会计准则.要求对企业商誉的价值计量与处理,采用公允的评估方式,设置相关资产备抵账户.做出多层次财务报告,完备会计信息制度,切实帮助决策者较好地使用其会计报告和信息,是维护企业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秩序和谐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并购是资本运营的一种重要形式,企业并购中产生的商誉,对并购企业以后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中西方实务界,并购交易中商誉的确认和日后的会计处理方法有所区别。由于我国现阶段并购业务存在不同情况,应将交易对价与公允价值净资产的差额区别对待,作不同的会计处理。  相似文献   

14.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二是企业诚实守信的商誉。前者可以看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硬件,后者可以看成为其软件。而在市场上企业极具竞争力的优质品牌则是二者统一结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就企业如何对无形资产进行会计处理,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报告能更完整、公允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尤其是研究与开发费用和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财政部在1995年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时规定》已不能满足众多信息使用者对企业集团经营信息的需求,选择恰当的合并会计报表理论,制定规范的《企业合并准则》已成为当前会计界的焦点问题。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我国应该选择“修正的主体观”,即是以主体观为基础,仅对商誉的确认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的并入计价方面稍作修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