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宇 《魅力中国》2010,(33):120-120
《啊Q正传》可谓是鲁迅的经典之作。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国式农民的典型代表。阿Q是一个没有人生方向,没有意志品质的人,他永远无法融^人群中。因此,阿Q注定以悲剧收场。阿Q完全沉浸在自己自欺欺人的精神世界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鲁迅写的阿Q不是为了大家荼余饭后笑料,而在这背后真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悲剧。用心去解读,用心去感受,你会发现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很是“轰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它对于我们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它会令你恍然大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这个典型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小说真实地再现了阿Q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形象的时代背景,塑造了阿Q的独特性格特征,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人物形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曾涵佳 《魅力中国》2013,(20):97-97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写的中篇小说。出自小说集《呐喊》。它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田体的形式写成的,其中主要人物有赵太爷、阿Q、昊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阿Q正传》向人们展现了辛玄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囝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下我们简单的分析一下阿Q的性格特点及精神胜利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 Q 正传》同世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阿 Q 这个可笑而又可悲的小人物,拖着他的辫子,带着他那个应万变的“精神胜利”的法宝几乎走遍国内外的大千世界;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象,形诸笔墨的阿 Q 相也不尽一样.日本学者凡尾常喜先生在阿 Q 名字之谜的考论中又别有自己的发现,他认为:“Q=‘鬼”,即阿 Q=阿鬼.这一新的见解,虽也未能尽可人意,但在《阿 Q正传》的研究中却不失为有待关注的又一有趣的新说。本文仅就阿 Q 新证的得与失,谈点个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李琳 《魅力中国》2014,(16):104-104
本文通过对比较文学学者研究中较为经典的分析人物形象的两篇文章《阿Q和堂吉柯德形象的比较研究》和《王熙风与都思嘉比较研究一得》的分析,解读比较文学中如何更好的进行平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苗青 《理论观察》2007,1(3):167-169
在《美学》作品中,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也是艺术的定义,其实也就是典型的定义。典型在他的《美学》里一般叫做‘理想’,它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象的统一。"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理想中的人物性格,即理想性格,就是指典型性格。他在艺术美或者艺术理想的解释中,表达了对艺术典型的最基本观点。分析了黑格尔的理想性格说,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阿Q和哈姆雷特这两个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了理想性格分析,进而论证黑格尔的理想性格理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阿Q正传》和《巴黎圣母院》为例,从"诙谐"的定义、产生原因、作用及价值四个角度,对小说中的"诙谐"手法进行论述。认为小说中的"诙谐"使得迎合人们的主观审美情感愉悦,即情节安排中的顺境发展,符合人们尚乐的主观愿望;使小说中艺术塑造与现实生活舞台和读者心理的一致性。唯有此,才能明白小说创作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猪八戒与阿Q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皓月 《理论观察》2008,(3):132-133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问世以来,不胫而走,其中,猪八戒这个形象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被人们津津乐道。猪头猪脑,欲望充盈,这种滑稽的丑的外形,一开始就为其滑稽的言语和滑稽的性格逻辑奠定了基础。在现代文学史上,猪八戒的国民意识中的一些劣性特点被鲁迅进一步的定型化,这就是阿Q。猪八戒与阿Q这两个形象分别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也处于不同的文学阶段。我们很难把这两个形象联系在一起。我们对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作深入的剖析和比较,便不难发现这两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中,存在着许多既相似又相异的地方。他们具有相似的国民劣性,都处于本我阶段,但是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另外,思想差异,人生目标和人生道路以及最终命运的不同,又使这两个形象各自独立,显示出不同的形象风貌。  相似文献   

9.
刘萍 《魅力中国》2013,(10):77-77
“一个剧的永恒价值在于它塑造的形象。”此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经典戏曲的艺术魅力所在就是舞台上鲜活的人物形象。虽然戏曲是集唱、念、做、打、舞等各种表现手段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具有很强的程式性,但这种程式性并不非意味着人物是类型化的、脸谱化的。一个优秀剧目能够广泛流传,无一不是因为它有着令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豫剧《花木兰》中妇孺皆知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曲剧《卷席筒》中深人人心的善良、纯朴、可爱的小苍娃,  相似文献   

10.
高向华 《魅力中国》2014,(4):221-221
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是他艺术美学的代表作,他已经不仅仅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又一代表人物,更是视觉完形理论的开创者。他通过引入0理学和物理学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使我们对艺术的感性理解更具体更科学化。光线和色彩是他视知觉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1.
王利云 《魅力中国》2013,(25):43-43
鲁道夫阿思海姆是二十世纪艺术心理学家之一。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下他将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艺术视知觉的研究中,对于当代艺术美学与艺术理论作出巨大贡献。本文以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视觉张力的相关论述为理论依据。从艺术作品的构图和色彩与张力的关系入手。利用大量的图例论证.联系本人艺术实践中的经验和方法。来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品要真实生动地塑造典型形象,就必须写出它们的形状和神态,必须在审美地把握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摹仿自然的表象上,而是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突出地表现对象的个性、韵味和内在精神,力图通过抒情写意强调神余象外,创造出形神统一、栩栩如生的艺术典型来。这是艺术典型创造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文章解读了我国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中主人公繁漪,她是曹禺浓墨重彩塑造的一个最为成功且极富魅力的典型形象。在封建势力的压抑下,她的人格扭曲畸变,她既是封建势力的受害者,也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者,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摧残无辜的侍萍和四风;她的言行更有着鲜明的特征。她的典型之处,就在于她的"雷雨"式的性格,她简直就是"雷雨"的化身。  相似文献   

14.
邱馨慧 《魅力中国》2014,(20):139-139
平行研究是比较文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在文学研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泰家琪、陆协新的《阿Q和堂古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为例,探讨平行研究的运用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常 《魅力中国》2010,(9X):172-172
普契尼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创作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蝴蝶夫人》是较为典型的一部。在《蝴蝶夫人》的欣赏过程中,几乎可以领悟到普契尼歌剧创作中所有的技法与特点。他的歌剧创作旋律诗情化、音乐民族化、故事悲情化,其创作牢牢扎根于意大利歌剧的传统,是真正弘扬威尔第歌剧艺术的剧作家。他的歌剧创作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16.
赵晶晶 《魅力中国》2010,(19):164-164
《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他身上不仅有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后的悲哀,宗教禁欲主义窒息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因而也就注定了他变态、残酷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必须通过克洛德身上所蕴涵的人与神两种矛盾性格激化和斗争,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人物,为解读《巴黎圣母院》提供一个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王小丽 《魅力中国》2010,(23):271-271
本文主要研究传奇作品《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本文将通过人物形象对比,剧情分析得出杜丽娘人物的悲剧形象然后解析其原因,最后总结出杜丽娘形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道连·格雷的画像》问世来,评论家和学者给予了这本小说众多角度的诠释和解读,如唯美主义、消费主义、心理学、艺术、生态学、文体学等。近年国内热衷用叙事学的方法解读文本,叙事学成为文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关于这本小说用叙事学的方法分析似乎还存在空白。于是以经典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理论剖析这部小说,为挖掘其精湛写作技巧提供更好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杜江伟 《魅力中国》2010,(8X):131-131
本文尝试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精神胜利法"具体的运作机制,以期更好的理解阿Q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的世界是一个“心理的世界”,文学作品就是作家的心灵,作品中的冲突其实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和谐,最美的艺术是包含丑的艺术,最高的智慧是神韵写意的境界。用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与丰富作品所蕴含的内容,也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新的阅读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