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政府尚未将住房保障清晰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外来农民工始终被排斥在城市公共资源共享范围之外,很大的阻力源于市民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及心理层面上的自利意识,它不仅给农民工心理造成“相对剥夺感”,导致社会动荡.影响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农民工城市族群再生的异质共存。阻碍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文章认为,有必要通过提高公共权力机构利益协调能力,强化市民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建立农民工利益表达组织形式等途径,引导市民从心理上认同,并在理性上自觉支持农民工城市住房权的实现,以此缓解农民工沦为底层人群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张力。  相似文献   

2.
徐进 《黑河学刊》2014,(7):16-16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的待遇保障系统,以便农民工能够获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而"还农民工市民待遇"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质,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养老保障问题、工伤保障问题、医疗保障问题等涉及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核心权益问题,亟需社会保障出面对其加以解决,以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转化成为市民、最终扎根城市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市民化是农民工从农业到非农的职业转化、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化和从农民文化价值观到市民文化价值观转变的综合变化过程,而农民工介于农民和市民的中间身份,是完成从农民到市民"华丽转身"的关键和支点。黄山市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社会效益黄山市作为中部省份的山区地带,经济发展在安徽居于中等,人口偏少。  相似文献   

4.
今天,1.1亿农民工大军已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这些游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种种保障制度;一旦遭遇疾病侵袭、工伤意外或是因年老体衰而丧失劳动能力,贫困就会像幽灵一样终身缠绕,挥之不去。如何让农民工同当地市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的庇护,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已成为中国在迈向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体性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生  李翠霞 《特区经济》2012,(4):299-301
以农民工为主体视角,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居住条件是农民工与市民交往的前提条件,城市中的农民工只有通过购买"入场券"的方式,才可能接近市民,最终完成向市民的转变。最后,从制度建设、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保障房布局、构建城市社会网络等方面相应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为我国现代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与工作却受到各种各样的制度性、社会性的歧视与排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待遇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许多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性问题,影响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对工业化、城镇化不利,对农业、农村发展也不利。应抓住时机,推进社会管理改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每年有两亿左右的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或从事服务业,在这中间,第二代农民工逐渐占据了绝大部分,他们在成为农民工主体的同时,自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愿意留在城市成为市民,不愿回到农村成为农民。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而在市民化过程中,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就面临一种“天花板效应”。  相似文献   

9.
一民 《发展》2011,(8):5-5
据近日媒体报道,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在市委会议上,建议用"新广州人"取代原有"农民工"等称呼,促使"新广州人"更好地融入广州、扎根广州,并表示将"新广州人"纳入广州市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其逐步享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待遇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0.
皖西农民工迁移与市民化意愿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批农民工迁移定居城市向市民转变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必经过程。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定居意愿强弱受城市的拉力和推力、农村的拉力和推力影响,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其衍生的就业制度和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性。本研究通过对皖西农民工的调查,分析农民工迁移定居城市的内在机理,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方新政     
《中国经济周刊》2006,(26):53-53
广州三年内230万市民享受社保“一卡通”,河北出台措施整顿房地产市场,山西实行工伤保险实名制保护农民工,黑龙江:规划“5小时运输经济圈”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他们的美好愿望,但其必将经历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从目前来看,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教育与发展权利等体制障碍,影响和制约着农民工在短期内融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渐进性相联系,我国城镇化经历了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和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渐进过程。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农民工转变为城镇  相似文献   

14.
促进城市市民与进城农民工和谐相处,既为顺应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转型趋势所需,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途.文章通过对厦门市集美区进城农民工权益保障状况、融入城市社会愿望以及本地市民时进城农民工态度等现状的调查,从中浅析有碍于两大群体和谐的主要因素,粗略梳理有利于两大群体和而谐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市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从法律角度保障城市农民工权益应做到:建立和健全以权利为本位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加快司法改革;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建立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16.
鲍海歌 《北方经济》2009,(21):69-70
一、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是没有城镇户口而在城镇工作的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外出的农民工对城市的整洁、绿化、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市民日常生活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紧抓3个关键,即始终坚持农民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肯花时间、下成本、想办法,从而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为了谁","谁来做","怎么做"等问题,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市民。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的"新工人阶层",他们在城镇所遭遇的非市民待遇使其处于一种尴尬境地.这种现状是由于我国二元户籍制度、政府部门的偏见和保护不力以及农民工自身的弱势地位造成的.要改变农民工尴尬处境就必须给予农民工国民待遇,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具体要做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观念.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由于农民工承受着多重的社会排斥,使得农民工群体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群体冲突,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承受着多重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这  相似文献   

20.
左永祥 《重庆经济》2007,(12):22-25
解决农民工问题,促进农民变市民是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任务。而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重庆实施“一圈”带“两翼”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