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发展巢湖地区市场农业的几点认识安徽省巢湖行署专员周光全巢湖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地区,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17年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商品率也在不断提高。当前,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  相似文献   

2.
结合实际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今年“两会”,“三农”问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巢湖市作为安徽省的农业大市。全国人大代表、巢湖市委书记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巢湖实际。把发展农村经济与发展县域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主体多元化,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视和加强民生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45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3317元。增长13.6%。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巢湖地区“企业+农户”型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基本状况,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构想并证明了其存在的可能性。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巢湖地区是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截至2016年,巢湖地区13个乡镇下属村庄建设了36座污水处理设施,总处理规模1 915 m~3/d。大部分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小于100 m~3/d,处理工艺以微动力高效生物膜处理工艺为主,其次为"复合生物处理+人工湿地"和"一体化设备+人工湿地组合工艺"。调查结果表明,上述工艺运行初期基本能达到预期排放要求,后期暴露出运行管理不便、出水水质恶化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了适合巢湖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技术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义城镇位于安徽合肥市南部,河流水网交错,十五里河、塘西河、南淝河三条河流及其支流穿镇而过,南临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并拥有湖面的10%,水面资源极其丰富,是水禽养殖的理想场所。近年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为目标,以养殖水禽,推进产业化为突破口,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全镇有近千户养鸭,其中年养1万只以上的就有约300户,可年产成鸭500余万只,年收入8…  相似文献   

6.
农村工业化与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要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可以采取发展乡镇企业、产业化经营、转移剩余劳动力以及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浙江经济》2002,(4):10-11
1998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嘉兴农村视察时发出了“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判断,作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省委、省政府结合浙江实际,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作出了分三步走、分三批实现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到2020年全省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田禾 《开发研究》1987,(3):64-64
翟文运在来稿中指出,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经营方法,已经或正在发生着许多重大变革。它需要多种人才,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1.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由“单一农业”到“立体农业”的变化。要求农村具有“善于取得最佳效益”的经济人才.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由封闭的小农经济到大量商品生产的变化,从而构成了各行各业纵横交错的农村经济网络,这不仅需要会经营农业,还需要具有组织才能的农村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新疆财经》2004,(2):7-10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96年以来,中国农业步入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备受关注。浙江农村是我国最富裕,但同时又是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农村地区之一。与全国不同的是,浙江的贫富分化具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即贫富分化问题主要集中于农村内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农民收入变量、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政府用于农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和政府用于农村财政支出等政策变量与东部地区农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性分析,再根据未来若干年我国及东部地区农业政策变化趋势,从而预测未来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齐齐哈尔市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又十分缺乏,因此节水灌溉和节水工程的研制及实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谨就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如何走节水灌溉之路作一探讨。一、节水灌溉的依据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党中央、国务院从1994年开始,不到三年时间先后召开了四次农村工作会议,反复强调要加强农业和水利的基础地位。尤其中央对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寄予厚望,多次指出要尽快把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搞上去,为实现到本世纪末全国粮食增产500亿公斤目标做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资本积累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农业资本积累的重要阶段,农业资本积累冲击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在全国的范围内先从发达地区开始,然后向落后的地区发展,导致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解体,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本积累伴随现代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生产出大量价廉物美的农产品,取代传统农业的产品市场,使得一部分农村人口因为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和不断失去市场而陷入贫困。研究农业资本积累的这个基本趋势及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对于我们正确选择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农村单一经营农业的格局被打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及发达地区流动速度加快。但在国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还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扩大。1989-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仅增长1.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由1984年的1.72:1扩大到1992年的2.33:1。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对资金的需求日趋旺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促进资金回流农村地区。如何形成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奖金链,是涉及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编按]  相似文献   

16.
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应运而生的新的资产组织形式。作为欠发达地区,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在基础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显得尤为重要。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基础产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陕西省农业部门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改善农业基础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大开发促大发展的良好态势。记者专访了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胡小平。  相似文献   

18.
王彩虹 《北方经济》1995,(1):F003-F003
据统计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乡村人口总数为1428.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为574.3万人,乡村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4.5%。预计2000年,我区乡村人口约达1486.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乡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解放了生产力,劳动力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993年比1979年,农业劳动力增长28.5%。目前,我区农业有100多万剩余劳动力。从近年来统计报表显示,今后每年仍将有30-40万当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由于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给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还有36.2万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出去。我区农村劳动力占有的土地面积较多,当前看,我区并不完全是富余劳动力的地区,但由于农业收入效益差和农忙季节较短,农闲时间较长,不少农民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我区每年从农村到城市的劳动力是30万人,每年从农村和外地到城市的劳动力不低于30-40万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客观的、必然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增加,这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是有好处的,但是无序的流动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并已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从我县的情况看,1999年全县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但我们的小康基础还比较脆弱,是不平衡的小康,农村地区特别是部分经济薄弱乡镇的小康水平还较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然任重而道远。2003年,我们将以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动力,始终把提高农村和农民的小康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结构调整为主线,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外向农业,全力实施农业市场化、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品牌化战略,提高种植业、发展养…  相似文献   

20.
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势在必行刘木光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三产业迅猛发展。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然而,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珠江三角洲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距很大。有的地区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