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危机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困境,在危机面前,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指明了道路。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前进,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修复由于旧文明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为指导,改变“天人对立”的旧文明自然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以指导人类的行为,改变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路径。我们应当通过确立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原则、制定激励生态文明的技术创新机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继承和发扬工业文明的长处,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上,来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实现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共同进化,是人类世界继续下去所必须选择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是一种以实现人、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科学社会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3.
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政能力的信任力,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故政府公信力构建内在地要求为人类理性生存状态寻找实现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和谐处理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它的目的是为人类寻找合目的性的存在状态。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与政府公信力构建之间存在契合性、通约性和一致性。本文试探讨政府公信力构建的生态转向的可能性及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4.
长期不加控制和没有计划的活动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建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脆弱区环境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对生态脆弱区人民生存和发展异常重要,其基本要求在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而这种关系的协调取决于能否解决本区域的环境冲突,尽量减轻人类不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等活动对脆弱生态造成的压力。其中,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环境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政策对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一、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属性与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能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所需的各种资源,为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提供空间。同时,人类活动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生态脆弱区(…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应当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并列的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之一。环境和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发展的最重大课题。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和发展,应当是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的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7.
人类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地球环境为人类提供其社会生产生活必须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长期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地球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尽管目前人类仍然消耗着自然资源,但这些资源正在日益减少,如果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人类势必面临严峻的威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将是人类赖以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保障,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良性互动的和谐状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路径。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质上是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之中,即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构建,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二者关系存在问题的重要举措,具体表现为生态制度建设(评价制度与法律制度)、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与生态文化建设(环保理念树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人类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地球环境为人类提供其社会生产生活必须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长期的掠夺式开发,导致地球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尽管目前人类仍然消耗着自然资源,但这些资源正在日益减少,如果人类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人类势必面临严峻的威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将是人类赖以永续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新生态伦理的重建是叶广芩动物小说创作的主题。她以小说为载体,展示动物生存的悲剧,以及造成悲剧的深层因素,引起我们对人与动物和谐世界遭到破坏这一后果的深刻反思,进而通过动物故事在质疑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提醒人类要重建新的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莱易斯持"人类中心论"的观点,在《满足的极限》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透视绿色理论。他的"真假需求"到稳态经济的构想,再到构建生态幸福观理论和易于生存的社会理论,启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定要根据我国国情构建稳态经济模式,合理使用科学技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章通过分析莱易斯的稳态经济思想和生态幸福观理论,论述如何构建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与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使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有效地解决,除了技术、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措施外,还应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代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的社会需求具有复杂性、满足需要的间接性与迫切性等特点,构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社会动力系统。必须分析社会需要,以建构这种推动。科技创新生态化以满足人类整体的长远需要为导向,具有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功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化与新世纪德育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现代德育与生态文化学的内在联系,阐述了生态环境下的德育功能和作用,进而提出“生态德育”的新概念,并通过对现代生态环境的分析,提出人类摆脱生存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充分发挥生态德育的功能和作用,这是新世纪德育的立足点和成功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生态需要是人类为了获得自身最大福利需要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求。生态需要的本质,就是维系人的内在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以实现人的持续生存这个最大福利。  相似文献   

16.
海洋占着地球表面积的71%,因此地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作为地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一些海洋环境问题,这就亟需人类的关注与保护.新时代下,科学技术得到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对海洋生态保护投入了更多关注,我国关于生...  相似文献   

17.
威廉·莱易斯在深刻分析了生态危机的根源和实质后,指出人类要想走出目前的生态困境,就必须在意识形态上放弃“控制自然”的错误观念,普遍树立“解放自然”的观念;进而实行稳态经济模式,注重质的标准,在生产活动中获得满足,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从而实现其生态社会理想——建立较易于生存的社会。通过分析这一生态社会理想理论,为当今社会积极探索解决生态问题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明确要求。本文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重点围绕生态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保护与治理、生态人居环境和生态制度,探索武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条件。由于种种原因,资源过度损耗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中国面临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我们必须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生产关系变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与环境问题已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使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有效地解决,除了技术,法规等方面的措施外,还应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