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东方,西汉帝国因盐而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依靠盐铁专卖积聚起空前财富,盐的流通和军事扩张几乎同步延展。其实,在更早的先秦时期,生活在重庆区域的古代巴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因盐成聚,就因聚成邑,成就了一方巴国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穆晓华 《重庆与世界》2010,27(11):83-84
《汉武故事》是研究汉武帝作为文学形象的重要文献,但是孤立地研究以汉武帝命名的个别小说,并不能把汉武帝故事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察,也难以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因此,考辨《汉武故事》作者,并全面梳理从汉至六朝记载汉武帝故事的多部小说的有关问题,深入分析其外部状况,挖掘其认识价值和文学价值,应当有现实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感受茂陵     
冯萌献 《西部人》2003,(7):38-39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东北10公里.其陵高大巍峨,气势磅礴,为两汉诸皇陵之冠,素有“中国金字塔“之称.因久慕其名,今年4月,便邀约了几位联朋诗友前去游览.……  相似文献   

4.
在泾渭分明的黄海和渤海分界线南端,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无人不晓。然而,它决不是常人望文生义上的"八仙"饮酒作乐处,而是一座意蕴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丰碑。穿行其中,犹如置身"文化时空隧道",了悟多多,感慨多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史料记载,蓬莱城的得名缘起汉武帝。唐人杜佑存《通典》中云:"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因筑城以为名。"当年汉武帝所以千里迢迢到这里来,目的大约跟秦始皇一样,是闻悉大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有长生不老药。他来了,等了好长时间,却不得见神山,当然也求不到长生不老药,失望但不死心的汉武帝就下令将他在海边望神山而筑的小城命为蓬莱。蓬莱阁,坐落于蓬莱城北丹崖山上。它始建于宋代,原是一幢单独的阁楼。到了明万历十七年,官府又在附近增设了一批建筑物,还是总称蓬莱阁。清朝嘉庆二十四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扩建,蓬莱阁才具有了现在的规模:一个占地1.89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优秀建筑文化。蓬莱阁所倚立的丹崖山是因山上的岩石布满了红色的纹理而得名,此山并不高,但山势陡峭,  相似文献   

5.
渔港 《走向世界》2013,(27):94-95
<正>在烟台民间,普遍称真鲷鱼为加吉鱼。此名何来。据《史记》、《汉书》等史料记载,汉武帝即帝位后,曾经八次巡幸东莱郡,历时23年。传说有一次,汉武帝从长岛返回陆地时,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忽然一条金红色的大鱼蹦到了船上。鱼为吉祥之物。汉武帝非常高兴,立刻让随员取来观赏,并询问此为何鱼?大家面面相觑,无人能说出此鱼的名称。当时正好太中大夫东方朔在船上,汉武帝下令东方朔来见。东方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是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经过一系列探索和尝试而最终统一了币制(五铢钱制).汉武帝的币制改革使钱币制度长期稳定,对我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翠华山,因传说太乙真人在此修炼又名太乙山,翠华山的得名源于汉武帝游览时的一声感叹“此山翠华也!”。又因翠华姑娘羽化成仙的美丽传说声名广博。翠华山旅游事业的奠基却源于徐选举。徐选举现任西安翠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西安市第九届党代会代表、西安市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还是西安市劳动模范,时代对他的锻炼,使他具有超凡的思路且敢于有所作为的气魄。20岁当村支书时,他带领全村办  相似文献   

8.
安徽博览     
《安徽省情省力》2007,(6):45-46
池州建制始于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即纪元前的109年。汉武帝雄才大略,拓展疆土,不遗余力。旧县治设今殷汇区石城村。以两山夹龙舒河对峙如城而得名。三国鼎立时属吴地,吴大帝孙权封功臣韩当为石城候,又任名将黄盖为石城长。  相似文献   

9.
"春秋决狱"所决的都是政治、司法中的疑难案件。"春秋决狱"在汉武帝以前即已存在,汉武帝时开始盛行,但仅是政治、司法惯例,至魏晋南北朝时才形成法律制度。"春秋决狱"这一项特殊的司法制度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其原心定罪、法官司法审判时的引经裁判备受争议。  相似文献   

10.
王其英 《发展》2010,(1):149-149
西汉初年,匈奴利用楚汉相争、中原大乱的机会,南越长城不断侵扰河套地区和河陇地区,占领了许多地方,并驻重兵,对汉朝西部构成严重威胁。而西汉王朝因经过长期的战争,国力空虚,无力对付匈奴入侵,被迫采用和亲和进贡物品的办法换取暂时的安宁。至汉武帝时,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人口剧增,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1.
桑弘羊,西汉(公元前152—前80年)洛阳人,商家出身。13岁入官为侍中,因善于心计,“言利事,析秋毫”(《汉书·食货志》)而深得汉武帝宠幸。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出任大农丞,掌管岁计事务。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升任冶粟都尉,后任大司长、御史大夫,长期执掌中央财政大权。桑弘羊在经济上继承了《管子》及范  相似文献   

12.
姚迪 《魅力中国》2010,(32):302-302
一、监察体制的渊源概述 从中央监察机构看,早在汉代就实行多元多轨道的监察方式。西汉高祖在世时有韩信等功臣叛变,惠帝时又有吕姓外戚叛变,景帝时又有吴王和楚王等宗室叛变。这一系列的叛变使汉武帝意识到功臣、外戚、宗室都是靠不住的。因此,至汉武帝则采取加强监察的措施来控制百官,增设司隶校尉和丞相司直,与御史台同为中央监察机构,三者互不统属,各自成为一个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东方朔     
《西部论丛》2008,(12):91-91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一个杰出人物,在当时政治、思想、军事、文化方面卓有建树。他在自荐书中曾向汉武帝介绍过自己的家世:“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年十五学击剑,年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年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刚出道时便是一位文武全才。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138年,张骞在西域大月氏见到中国的筇竹手杖和木棉花觉得奇怪,不知从何路而来,后经调查才知四川、云南早就有一条通往印度的商道。十年后汉武帝萌生开发西南的设想,派使臣去寻找西南通往国外的商道,因使臣被蛮夷所杀而未果。这条贯穿滇川芷六江流域的古道,同西北的丝绸之路一样,早已成为东西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大走廊,它源于公元前4世纪,发展于唐代,兴盛于明清。  相似文献   

15.
鎏金铜马     
【西汉鎏金铜马体长76厘米通高62厘米重25.5千克】1981年5月陕西省兴平市西吴乡豆马村汉武帝茂陵东侧一号无名冢出土,原件现由陕西茂陵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对于"性"的作用及争论,林林总总,是是非非.隐晦、公开,甚而至于作为攻击对方的口实,或者是当政者惩罚属下最严厉的手段,不一而足."性"在西部、乃至于中国,无所不用其极.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司马迁因替李陵说了两句公道话,便遭"腐刑"之祸,古称"去势".让一个人丧失性功能,其"仁道"的虚伪性及残酷性已是无以复加.以至于台湾著名文人李敖从秦始皇骂到汉武帝,说他们都是"割屌皇帝".  相似文献   

17.
在古长城脚下,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接壤之处,有一个名叫横山的地方。这里曾是西夏王国的缔造者李元昊的故乡,也曾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生身之地,更是汉武帝屯兵蓄锐的牧马场。  相似文献   

18.
梁凤英 《中国西部》2015,(11):82-89
<正>在中国,说到旅游,就不得不提一个著名的雕像—铜奔马。这尊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青铜雕像正是出土于武威的雷台汉墓。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是五凉古都、西夏陪都,境内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物古迹众多:有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有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西夏碑;有始建于北凉时期被称为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有建于明正  相似文献   

19.
锦苑 《中国西部》2010,(11):118-121
司马相如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巴蜀(中华)文化巨人。“汉武帝时代,赋莫如司马相如,文莫如司马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两位“本家”司马,彪炳千秋万代。  相似文献   

20.
诏书第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人才,选拔人才.汉武帝把发现、选拔人才提高到实施治国理政的高度,亲自掌控.他说:"朕嘉贤者,乐知其人;广宣厥道,士有特招."他在位的五十四年间,始终独揽此权,在即位的元年,即要求群臣"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贤良方正之士有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主张.他们的经济思想即是重农抑商的思想.元封五年,汉武帝在位已34年,在朝的文武大臣在知识、才能结构上已明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朝中不能只有武将卫青、霍去病,文臣不能只有赵、绾、司马相如、公孙弘、汲黯.常年的对外战争,多项国家工程,已使国库空虚,通货膨胀,财税已到寅吃卯粮、山穷水尽的地步,而朝廷的旧官们却找不出新型执政方针来应对危急.此时,汉武帝急需新型创新的人才,建功立业.他说的"非常之人"就包括了杰出的经济人才,他说的"非常之功"就包括了挽救朝廷的经济危机之功.汉武帝又发一"求贤诏",是形势之必然,也是他敏锐的政治眼光所赐.其晚年又精心挑选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佐皇太子弗陵顺利嗣位,避免了宫廷再次刀光剑影的内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