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华东经济管理》2010,(7):F0004-F0004
“富士康连跳”现象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警示灯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另一方面,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任何危机都蕴涵着机遇,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看,我们不得不面临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得出了人口流动均衡条件,从而对“民工荒”现象做出了新的解释。本文的结论是迁移成本和就业概率决定了迁移人口的规模;农村工业部门的发展不仅分担城市就业压力,还缩小农民流动规模;农产品价格波动表示的农业剩余波动使得劳动力无限供给神话提前破灭,但并不意味着二元经济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王镓利 《魅力中国》2010,(32):105-105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系统逐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存在资金、人才、技术等缺乏的问题,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G模式已不适应新农村电子政务构建。新型3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模式是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来构建农村电子政务。本文即是在电子政务构建的大环境下,对3P模式进行SWOT——优势、挑战、机会、威胁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刘——拉——费模式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提出了一种人口流动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该模型也有一些重大的缺陷,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实际,采取相关措施,解决本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文章就我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中年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印度的要素禀赋相似,但经济发展模式却截然不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仅仅在于通过保护产权来激励投资,它也可以通过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性来改变要素配置,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具体而言,中国的劳动和土地制度加快了劳动力的流动性。高流动性加强了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吸引了更多资本投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创造了"世界工厂"。相比之下,印度的劳动和土地制度限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正式和非正式部门之间的流动。割裂的就业市场因此削弱了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和规模优势,降低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资本的吸引力,反而引导资本投入到相对高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由此形成了"全球办公室"。理解国内制度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对国家治理有很大的启示。尽管劳动力的高流动性有助于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但通过限制个人权利而使劳动力流动性被动提高却可能伤害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钟飞飞 《改革与开放》2011,(20):195-196
《女人的村庄》是一部描绘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状态的电视剧。本文从影视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剧中乡村女性精英"张西凤"进行个案解读,深入理解新时代凸显的乡村女性精英的发展境遇,反思农村妇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江涛 《特区经济》2008,235(8):116-118
我国旧有的企业所得税按内资、外资企业分别立法、分别征收的制度一共实施了10多年,期间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的巨大变化,此种分立模式所固有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对企业所得税进行"两法合并"及相关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本文拟从论述新形势下分立模式所暴露的弊端入手,有针对性地对最新出台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并就企业如何从税收筹划的角度应对调整的政策提出措施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