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商鞅变法成就了一个强大的泰国,又使秦国在短短的十六年间灭亡,其中商鞅的强国弱民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商鞅的强国弱民思想的解析来分析如何使一个强大的国家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许多拐点形成的弯弯曲曲的线条,如同九曲黄河,流淌出自己的河道。 中国历史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拐点-商鞅变法,由此诞生了一个强大的帝国-秦国,但秦国又是脆弱的,统一中国后,仅仅过了15年,就灭亡了。  相似文献   

3.
刘轶 《中国市场》2012,(22):29-30,47
商鞅通过"徙木立信"顺利地实现了秦国的变法,在中国古代变法史上,商鞅变法堪称最彻底、最成功之典范,为后世变法改革者提供了卓绝之先例。本文针对商鞅变法成功的奥秘何在?商鞅是如何解决立法与执法之间的衔接问题的?其中有哪些可资今人借鉴的历史经验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诚信,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受到人们的自觉信奉和推崇。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思想极为丰富:孔子训导:民无信不立;孟子教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商鞅变法,以身作则,徙木为信……到  相似文献   

5.
“两民企业”是民族地区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对于提升民族地区创新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以湘西州为例,调查发现“两民企业”的创新能力偏弱,合作创新效果不佳;企业面临创新能力不高、管理水平偏低和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难题。推进“两民企业”技术创新,要解决好融资和人才问题,并推进创新体系、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商》2015,(40)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法家思想在此时期形成较系统的理论,而秦国的商鞅的变法,更是后人传承治世的先例,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各种法治改革措施不仅在乱世中把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安乐社会,更是掀起了各国争相变法图强的浪潮,直到现在,其中的一些举措仍然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商鞅变法所实施的经济政策,犹以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最为重要,对后世最具影响。在今天来看,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商鞅变法中一些好的改革措施无法实现,但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政治高度发展的环境下有实现的基础,而其中有些措施在当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去辩证的分析,取其利而避其弊。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时期。我国应借鉴商鞅农业变法的有关措施,实施土地改革,创新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机制,加强并调整支农惠农政策,完善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保险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和谐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秦王朝。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推行法家的思想路线。重农抑商是秦国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琅琊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秦王朝。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推行法家的思想路线。重农抑商是秦国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琅琊  相似文献   

1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秦王朝。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推行法家的思想路线。重农抑商是秦国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琅琊  相似文献   

11.
商鞅"法治"思想作为秦国的治国方略,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其"法治"思想的实施,让秦国从一个蛮夷之地迅速发展为一个富强之国,也实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愿景。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宗法等级制度、成文法的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其本身也存在局限。如何辩证地认识商鞅的"法治"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秦王朝。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推行法家的思想路线。重农抑商是秦国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琅琊  相似文献   

13.
杨煜 《品牌》2014,(10)
《尚书》向人们展示了夏商周时期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的“天命观”“敬德保民”、“任用德才贤人”等思想不仅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和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民之所需,民心所向。文化强国对内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就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设计”这个词是一个现代概念。古时候没有设计,造物即工艺。在日本,柳宗悦(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先生首先用“民艺”一词来概括日本的造物。明治维新算是日本社会的一个转折点,那时日本人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学习使日本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强国,而在此过程中,日本也逐渐演变出了与此文明相呼应的设计概念,在当时被称为“图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民"的问题一直是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学术界也一直在探讨和研究,而其中的"重民"内容,又被历代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不断发展和继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重民"思想进行深入探讨,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思想在几千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价值观、道德观.儒家思想也成为推动东亚经济高速发展的文化动因,企业管理的实践充分讧明,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本文从儒家民本思想的富民、教民、使民三个方面探悉其在企业激励机制中的价值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超 《商场现代化》2006,(6Z):302-303
在我国目前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并超适度规模、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改“藏汇于国”为“藏汇于民”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实施“藏汇于民”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藏汇于民”的两个关键因素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实力迅速崛起,向哪儿发展,成为摆在秦国君臣面前的重大战略选择。这就像现在那种业务迅速膨胀的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市场和新的投资领域。公元前316年,地处中原的韩国向秦国发动了攻击。同时,今天川渝一带的巴国和蜀国也打起来了,双方都向秦国告急求救。秦国此时的实力,恰好能够借机进行扩张。  相似文献   

20.
《商》2015,(35)
<正>一、前言商鞅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法家学者、政治家、思想家。他入秦更化改制,为秦结束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对于商鞅法制变革的研究,已经涉及经济、社会、思想、军事、政治多个领域,本文尝试以辩证的眼光,寻找商鞅法制变革对我国当下法治社会构建和法制体系完善的借鉴意义。二、商鞅法制变革的指导思想前文论述了商鞅以"法"治国的主要思想,但是如何将这些思想转变为现实?如何构建起新的统治手段和社会运行方式,在他看来"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