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工业反哺农业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外许多国家的经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后,依靠工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我国目前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从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上来看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阶段。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和“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战略转型,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建立以农村为本的发展战略,使工农业关系由过去的农业哺育工业的关系转向工农业平等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工促农”,就是市场力量主导下的工业对农业的自然促动。工业发展通过产业互动引起农业的某些积极变化,从而使农业与工业得到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以工促农战略,就是要从专注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的分化发展,转变到从区域发展角度出发,重视城乡经济的对接、渗透与互动。要抓住产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两个关键环节,发挥城市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优化生产力布局。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过程,按照刘易斯等人的解释,也就是以城市工业为代表的现代部门迅速发展、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日益衰落、传统农业逐渐被改造为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我国,农业问题与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合并而为“三农”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可以说“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问题,只有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将自给农业改造为市场农业、将小农式农业改造为规模化农业,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对解决“三农”问题,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策略、办法,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解决“三农”问题的一般性思路是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来带动农村地区的全面现代化。我们认为武汉市解决“三农”问题有较优越的条件,武汉市应抓住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契机,为农村引进资金和人才,充分利用武汉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确立城市导向型的产业发展方向,以优势项目的发展为龙头,带动农村地区的全面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落后或发展不稳定将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建设全局的大问题。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充分重视,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个趋  相似文献   

6.
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城市走向国际化的基础。都市工业不仅能吸纳大量劳动力,还能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都市型工业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并未出现蓬勃发展景象。近年来,伴随着工业企业不断向园区集中,城市工业“空心化”现象日益明显。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西部中心城市成都的都市工业发展状况。研究发现,虽然从成都全市范围看,成都工业经济成绩突出,但中心五城区的都市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城市的都市工业竞争力较弱。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升都市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坚持错位发展、专注于“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7.
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政府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本对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6个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作的解:农业不是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推进城市化必须首先加快工业化;要用发展工业和推进城市化的办学来保护生态环境;城市化战略的选择不是由社会制度的性质决策的;“城市病”理论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国情要求选择以大中城市为主,城市与城镇并举的城市化模式;农民是城市化的主体,要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要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秩序,促进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株洲曾经被国人视为“新型的工业城市”,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株洲工业的这种“新”的感觉日渐淡化。这里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还是没胡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选择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经济的角度讲,我们可以将工业反哺农业理解为工业对于农业的一种价值让渡。就工业的范围而言。不仅包括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而且应该包括建立在农村的第二、第三产业。从工业反哺农业的内容来讲。应该是在工业产品、税收、价格、工业化制度、工业化理念、资金和保险等方面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国际上的普遍现象.探讨工业反哺农业的认识误区,正确理解和把握工业反哺农业的关系,在现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要认识到工业化进程加速是工业反哺农业、促使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来,中国典型的农业社会形态,使“农为邦本”的治国理念被奉为圭臬。但自新中国成立后,重工业化赶超型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工农、城乡之间的距离日益拉大。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实施了差别化的公共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各项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四会市应在正确运用区域主导产业理论的基础上,调整经济战略,确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战略;立足区位要素,融通资金;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业;运用经营城市思想经营四会,弘扬城市特色化等,以此增创四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14.
继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之后,作为代表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知识经济”正在向我们走来,毫无疑问,下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生态和环境作用、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以及我国农村土地兼具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功能的性质,决定了我国“三农”问题具有显著的公共性,进而决定了财政支农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同时,由于在工业化过程中国家长期采取了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政策,城乡二元鸿沟日渐扩大,“三农”矛盾日益突出,这又使得财政支农工作变得更加重要而紧迫。本文结合当前财政支农的现状和问题,试从支农投入与支农效率两方面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资金外流看农村金融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其间喜忧参半,喜的是政府已经深刻认识到金融对三农问题的至关重要性并出台了一些文件,忧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在我国,农业作为弱势产业,需要工业的支持,然而事实却是农村资金通过种种方式流向城市,流向其他产业,与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背道而驰。本文通过对农村资金外流进行分析,揭示农村资金非农化问题的严重性,并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美国、日本、法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的高度发展必须依靠财政对农业的巨额投入、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利差补贴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作指导,已出现诸多问题。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确定的工业反哺农业和对“三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正确方针,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应借鉴美国、日本、法国财政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大增加财政信贷对“三农”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机工业在过去五年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五”期间对“三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落实和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惠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农业得到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作为农业发展“三要素”的土地、劳力、资金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都为过去五年我国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这五年期间.作为支农工业重要部分之一的农机制造业出现了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市场繁荣、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与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扣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扣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现状,然后逐一分析三种主要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的提法和概念值得商榷。人类历史发展前两个阶段都是以产业命名的,即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现阶段若以“知识经济”命名,则不合历史逻辑,“知识”并非产业,构不成产业经济;而且,任何产业包括农业、工业等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任何经济模式和历史阶段亦均以知识作为兴起与发展的原动力,故“知识经济”的提法不具独特性、严谨性和准确性。本文认为应以“智业经济”替代“知识经济”的提法。“智业经济”的提法比“知识经济”更科学、更准确。它既包容、升华了“知识产业经济”的概念,比之更简洁、明确,更具经济学的深刻内涵,还包容了智慧经济、智力经济等提法的合理内核,比之更准确、科学,内涵也更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