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关键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相似文献   

2.
全国12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湖南是个农业大省,6000多万人口,近80%在农村,这是湖南的基本省情。乡镇稳定,县市才能稳定,全省才能稳定;乡镇经济搞活了,县市经济才能搞活,全省经济才能搞活。因此,乡镇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基石,直接决定着农业强省能否实现,巩固发展乡镇经济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任务。乡镇党委…  相似文献   

3.
试论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的途径门红卫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发达的农业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农民的小康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离开农业的稳定谈经济的稳定,离开经济的稳定谈国家的稳定,离开国家的稳定谈改...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按照贸工农一体要求,实行生产要素多层次、多样式、多样化的配置,并以此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实现规模经营。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  相似文献   

6.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杭州经济,是实现“科教兴市”的重要内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杭州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方针,必须把“科教兴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通过实施“科教兴农”,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逐步建设具有杭州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可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菁 《发展》2008,(1):120-121
本文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上,对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论证,指出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可持续发展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可实现的途径中元闵赤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解决我国12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所以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稳定、高速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谭丛珊 《乡镇经济》1998,(5):F002-F002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实施这一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就必须立足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依靠科技进步,走一条“科教兴农”的发展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郑会霞 《辽宁经济》2000,(12):41-41
一、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没有农业的现代化。那么,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确保农业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第二次质的飞跃的必由之路。  首先,农业产业化解决了农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之间的问题,提高了农民抗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效益,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过渡。  其次,农业产业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输出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收益,有利于农村吸收短缺的投资,从而确…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这是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方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对于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既是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也是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和经济富省的必然选择。为了实现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发展、新突破,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宜丰县农业银行为了支持实现国家资源优化配置,使自然资源优奖转为商品经济优势,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老区经济,采取了调整信货结构,服务于农业总体开发。1 、有口的地使资金向农业倾斜。衣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尤其是粮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  相似文献   

13.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国或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从量的扩张上看,工业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从质的变化上看,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会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成功转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就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现人口城镇化的过程,手工操作被机器制造业代替的过程,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刘权 《特区经济》2004,(7):75-77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工业水平已经处于中等工业化国家水平,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则稍有滞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与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现代化。探索在以侨资(含港澳资本)为主的外资在广东农业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整个社会发展重要的基本环节。近期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开发应用,使世界农业酝酿着新的突破。农业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统筹城乡经济,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城镇化的推进是个历史的契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业和农民问题,增加中国经济的活力,提高国家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大力推进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农业人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形势如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17年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我省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约2350亿元,农业总产位650亿元,农业增加值410亿元,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我国农业的发展要积极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状况,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和东西部协调发展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但在目前形势下山东西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一些体制性和由此而形成的结构性因素仍严重制约着鲁西农业发展。因此,加快鲁西农业现代化步伐,已是事关我省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九五”计划…  相似文献   

19.
秦清芝  杨雪英 《特区经济》2005,(12):137-138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够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目前,三农问题也成为本届中央决策层重点考虑的问题,由此可见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生活贫困的局面,进而影响着国民经济与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如何打破城乡割裂的局面,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改革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在规划我国农村发展战略时,对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真知灼见。本文拟就此作粗浅的探讨。一、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农业生产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生态环境及其生态资源的持久、稳定供给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