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财务不透明使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大打折扣,极大影响其独立运营能力,阻碍其健康发展。本文首先阐释了财务透明度的含义,然后分析了我国财务透明度现状及成因,最后提出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2.
增强财政透明度的政府会计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公共治理模式中,增加财政透明度,苹除“暗箱操作”,已成为各国政府治理的发展潮流。虽然在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中,财政透明度的增加和“暗箱操作”的减少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从绝对水平以及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财政透明度还比较低,为此,探讨当前我国提升财政透明度的可行之路成为紧跟政府公共治理潮流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论述了会计信息在财政透明度中的作用以及从会计角度如何增强财政透明度。  相似文献   

3.
信息是权力的来源,具有信息优势的主体掌握着实际有效的权力,公众只有拥有充分的信息才能有效约束政府行为,保障自己的权利。当前,我国的财政信息披露格局以政府部门、立法机关的决策为导向,对公众的信息需求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表明“自上而下”的财政透明度推动进程难以满足公众的需要,应结合“自下而上”的推动来实现。当财政透明的思想成为公众的共识、习惯甚至是文化时,就能在根本上产生财政透明度的推动力量,更有效地推动我国财政透明度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10年。在世贸组织规则推动下,透明度原则作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各项基本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逐渐得以确立,并对我国税务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对上述影响进行了回顾,并探讨了透明度原则对我国税务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政府采购制度中透明度原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明度原则是政府采购制度中首要的原则。主要从如何提高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透明度,从而积极反腐倡廉等方面入手,分别探讨了政府采购法规、政府采购信息制度及政府采购过程等方面的透明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合云 《新智慧》2007,(5):12-14
本文介绍并评价了政府会计财政透明度的国际性规范,分析了我国预算会计与国际性规范要求的差距,从而提出我国有必要以提升财政透明度为导向,从政府会计范围、政府会计基础、政府财务报告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透明度高的政府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活动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阐述了财政透明度影响政府财政绩效的机制,指出通过提高财政透明度可以改善财政绩效,并就如何提高我国的财政透明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陆沁 《全国商情》2009,(4):55-57
近些年来,各国央行纷纷放弃长期坚守的对货币政策保密的态度,主动改变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将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作为货币政策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相关定义,接着从博弈论的角度阐述了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必要性,最后联系我国实际,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加强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有效传递,因而受到了各国的重视.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实践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具有积极的效用.然而,当前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还不高,还存在着目标不透明、信息披露不完全、决策不公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当前央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WTO中有关税制的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开放原则、统一性原则和透明度原则,必然会对我国税制产生相应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尤其是在我国税制与WTO规则相距较远的情况下,只有因势利导,及时地调整完善税制,最大限度地与国际惯例接轨,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入国际市场的潮流中,趋利避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都把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系作为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将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货币政策透明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又不尽相同。为合理确定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应将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向,并应认识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并不是在所有时期都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要注意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方式、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国中央银行为了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获得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强化自身的责任感,越来越重视与公众在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决策和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的信息沟通。由于各国中央银行所处的体制和环境不同,客观上存在着信息沟通的不同策略。这种差异化的信息沟通方法,既是中央银行对信息沟通所带来的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的考虑,也是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的需要。为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我国中央银行应注重信息沟通的制度化建设,制定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沟通策略,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创新更加有效的信息沟通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取得了如下较好的政策效应:央行的政策目标偏好被公众所了解,有助于稳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增强了政策的可预测性;提高了央行的威信。不过,由于央行沟通还不够充分,其沟通应有的政策效应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央行的沟通,以有效引导公众与市场预期,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货币政策的框架构成中,透明度(即非对称信息)在货币政策制定者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披露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合理的透明度可以优化货币政策相关信息的传递方式,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中央银行克服动态不一致困境,提高市场效率,并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对货币政策的效率会带来影响。透明度提高之后,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幅度大为缩小,经济平稳高速增长,因此,货币政策透明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沟通,取得了如下较好的政策效应:央行的政策目标偏好被公众所了解,有助于稳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增强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理解与支持;增强了政策的可预测性;提高了央行的威信。不过,由于央行沟通还不够充分。其沟通应有的政策效应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央行的沟通,以有效引导公众与市场预期,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联动关系传导路径,并采用VAR模型对中国1998年2季度至2013年1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长期看是中性的,不过货币政策短期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经济发展状况对货币政策的反作用也应关注。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形势审慎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应注重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依然是稳健货币政策。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只能部分满足固定汇率制下的模型(经典M-F模型)所假设的条件,但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当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预期、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带来负面影响、社会资金流动性过于宽松的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拓展稳健货币政策新机制,不断提高稳健货币政策内外平衡的主动性,合理调整要素价格,积极创造稳健货币政策的转化条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以价格稳定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目的是实现和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通过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通货膨胀的目标设计、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及责任追究制和通货膨胀的预测与长期通货膨胀率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利于中央银行的制度性改革,透明度高、可责性强,但也存在对短期灵活性有一定制约的缺点.当前,由于我国还存在一些制约条件,不太可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传导机制、调控手段和目标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保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变得更加复杂.主要表现为:外部均衡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相互影响;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国际经济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性上升;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力度有所下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加快汇率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的汇率机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逐渐由货币供给量变为市场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注重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西部金融》2012,(2):52-58
本文在不同学派货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流通中现金的特征及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运用计量方法论证了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及货币政策演变对我国流通中现金的影响。进而论证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进一步发展的鲍莫尔模型,及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并以流通中现金为研究主线,引入货币政策演变这个虚拟变量,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货币政策对流通中现金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