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李煜词内容多样,以其亡国前后两个时间段而分为明确的两期.本文以把握李煜词不同时期词作所涉及的音乐内容,对李煜词进行重新的分类,具体分为宫廷词、闲适词、伤怀词等三类,借由此分类论述李煜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独特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
王萌 《新西部(上)》2009,(12):157-158
本文通过分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认为王国维对李煜有着特殊的偏爱,将其置于一个很高的地位,这其实是一种过高的评价。究其原因,不仅因为李煜的忧郁气质和人生经历恰巧暗合了王国维自身忧郁悲观的性情,从而引起王内心深处的某些共鸣,还因为李煜之词有他独特的魅力,有着“真”性情的抒发和“真”感情的流露。  相似文献   

3.
李煜后期词的悲剧性,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价值。探析其后期词的悲剧特质对当代人欣赏借鉴和感悟生命悲剧,均具有比较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麦夏青 《魅力中国》2014,(8):115-115,118
亡国君主与优秀词人的双重身份使得李煜受到历代读者、论者的关注,对于南唐后主李煜生平、词的艺术价值以及李煜的“隐士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学术热点,尤其是20世纪以来更是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研究可谓特别的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大段评述南唐后主李煜词作,不惜笔墨的赞誉李煜,甚至有些学者认为到了过誉的程度。我们可以从王国维的身世背景、学术文化、他的词学思想主张以及李煜词的艺术手法入手来探析其中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煜是五代南唐末代君主,世称李后主。他是一位颇受词话家推崇的著名词人。李煜前为南唐君王,后为阶下俘囚,前后期经历的不同,使其词作的语言、意境、篇章结构特别是内容方面均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7.
杨娟  张磊 《魅力中国》2014,(20):88-88
五代时南唐最后一个皇帝李煜平生最后一篇作品《虞美人》,被人称作他的绝命词。它是一首内容美形式美完美结合的美词。 一是真挚坦率的感情美。《虞美人》抒发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包含有对故国山河的思恋,蕴含着对自已过去荒废国事的悔恨,情调有些感伤,但就形态而言,却异常真挚坦率。  相似文献   

8.
李煜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音乐,均有很高造诣。今存词三十余首,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及自己的沉迷陶醉,后期词写亡国之痛。纯真的性格,令其在词中毫不掩饰地倾泻真情实感。李煜的词,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既是风流才子,又是昏庸皇帝的南唐后主李煜,以琴棋书画的精湛而被世人称颂,他给中国女人的“发明”——“三寸金莲”,也成了中国女人追求美的标准。中国女人被“缠脚”,绝对不是偶然的。早于李煜900年,道派哲学家葛洪就说,女人受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名作欣赏     
《安徽省情省力》2003,(10):47-47
  相似文献   

11.
李煜、李清照均因写“愁”词的别具匠心而沾溉后世,可他们选择消解愁绪的因素却有所不同。李煜偏爱于梦,其前期词作寄春梦消忧愁,后期则为托旧梦吟哀愁。而李清照更钟情于酒,其前期作品借淡酒解情愁,后期则用苦酒浇怨愁。消解因素的迥异与他们的性格、所受的思想文化熏陶及产生的“愁”情所形成的原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石迪 《新西部(上)》2007,(3X):181-181,189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艺术在摒弃现代化追求民族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首倡者之一,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寻根之路”,从《马桥词典》、《暗示》到《山南水北》,虽然他已经放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但从精神内涵上,他仍然在跋山涉水,在“寻找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相似文献   

13.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艺术在摒弃现代化追求民族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韩少功作为寻根文学的首倡者之一,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寻根之路”,从《马桥词典》、《暗示》到《山南水北》,虽然他已经放弃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但从精神内涵上,他仍然在跋山涉水,在“寻找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相似文献   

14.
李煜是南唐末代君主,也是一位著名的词人,晏几道是北宋初期的词人。二者在生活阅历、识见、性格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所写的词却风格迥异,意境与成就都相去甚远。两位词人都可以说是纯情词人,都有名文佳句流传于世,有的甚至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风格。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有“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清词丽句,深婉沉着。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气势豪迈恢宏,流传至今仍有影响力。两位词人虽都经历了由盛至衰,由地位…  相似文献   

15.
意象图式理论强调的是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这点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用意象图式解读李煜的两首分别写于南唐盛世和国破降宋之后的词作,揭示这些词中所蕴含的意象,从而证明意象图式对古诗词语篇分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李煜(2006)以及Zhou(1996)的研究分析了在教育模式变革过程中家庭背景对教育资源分配所产生的影响,并侧重研究城镇居民教育分层情况。在进行职业分层之后,文章实证研究显示,特别是教育不平等的程度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背景;管理阶层和专业技术阶层子女高中升学和大学升学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在李煜传世的三十余首词中,“梦”意象和“落花”意象占了很大的一个部分。身为词人和君主双重身份的他,政治上的失败却成就了他的绝世才华经历了国破家亡的他,把这种情感用“梦”和“落花”来表达,语句洗练明白而又包含着深深的寄托。  相似文献   

18.
李煜的词中‘庭院’一词是通过深、静、空三字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在这三个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寂寞、惆怅的庭院,院中的帘、窗、小楼三个景物又把词人的心迹略显纸上。它们呈现出来的意境让人幻想联篇,词人后来的生活大都可以用这三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19.
高杰 《新西部(上)》2013,(Z2):118+124
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相似文献   

20.
王文国 《魅力中国》2013,(22):118-118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南宋的辛弃疾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本文所讲的是其中之一,就是他善于用典。他在词中大量采用了典故,(1)通过歌咏所倾慕的历史人物来塑造词人的自我形象;(2)通过历史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恨别;(3)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天衣无缝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通过历史人物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的壮志不遂之愁和人生灰飞烟灰的慨叹;(5)隐用历史故事,把前人故事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不露痕迹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