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支付了赔偿金还能支付经济补偿吗? 答: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同时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对经济补偿与赔偿金是否同时适用,社会上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为了有效惩罚用人单位的违法用工行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在支付了相当于经济补偿两倍的赔偿金后,还应当再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另一种意见认为,已经支付赔偿金的,不应当再支付经济补偿。  相似文献   

2.
顾海霞 《中国经贸》2011,(18):97-97
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对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赔偿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对于限制用人单位擅自解除劳动合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经济补偿也存在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了更好的保护劳动者也就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们找出了解决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该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支付劳动者一定金额的经济补偿金,这是在我国《劳动法》、《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明文规定的。在延续以上规定的同时,在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定了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在本文中,笔者对此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工伤保险制度是调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的杠杆,既要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又要分散用人单位的风险以利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因此,当民事侵权责任和工伤保险补偿责任竞合时,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就成了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根据工伤发生的不同原因和不同主体构建一种综合调整模式,方能找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利益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部颁布的有关规章对如何保护下岗职工权利都做了明确规定。具体来说,下岗职工有下列权利:一、知情权。劳动部于1994年11月14日制定发布了《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明确了裁员的程序,要求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征求和听取意见,让职工知情。二、提前通知权。对涉及哪些人员下岗或者用人单位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必须在作出决定前30日内通知劳动者本人。三、补偿权。劳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合同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具体规定是: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法制办日前公布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规定,有劳动合同法规定的14种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14种情形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一款第一项关于劳动者以欺诈、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社会对该法一些规定在理解上存在分歧:无咧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是“铁饭碗”、“终身制”?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是不是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经济补偿和赔偿会是否同时适用?9月18日,《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正式公布施行后,一些曾经的争议得以明朗。  相似文献   

8.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由于用人单位不交、少交或迟交社会保险费,给劳动者造成社会保险待遇损失,进而产生社会保险损失赔偿纠纷。目前,我国在受理社会保险损失赔偿纠纷方面,司法解释存在严重不足,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得不到司法救济。社会保险损失赔偿纠纷属于劳动争议,人民法院理应予以受理,由司法最终来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待遇.落实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劳动法》中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工资,作为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法》中还专门对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现在,劳动者的工资是否都能按期如数拿到手中呢?  相似文献   

10.
廖婴露 《特区经济》2005,(12):192-193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它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在于:首先,它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处于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仍应承担法定的义务《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有关法定义务,尤其是社会保险义务,与劳动者事实上建立了劳动关系,却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种劳动关系属于事实劳动关系。对于处于事实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仍应承担法定的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校外兼职若干法律问题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校外兼职的法律性质决定了大学生兼职应该享有的合法权益。从法律上分析,在校大学生有资格成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大学生可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了劳动关系,兼职大学生就应该享有劳动法律法规对一般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3.
刘勇 《中国经贸》2013,(8):91-92
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全体职工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包括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属于企业单位内部的法律。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具有科学性和民主性,不仅要求劳动者依法履行劳动义务.而且保障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本文主要从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对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意义劳动法律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由此可见,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是具有法定性,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是劳动关系成立的法律要件。二是能够明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合同履行中有所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贤森 《上海改革》1995,(11):32-34
劳动关系.当今国际社会中亦称为产业关系,是指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形成的关系。它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用人单位中的具体化。这种关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单位中被称之为劳资关系.我国劳动关系在企业中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劳动用工与就业、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劳动保障(保险与福利)、劳动培训,劳动管理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新劳动法     
《中国西部》2008,(1):15-15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将生效,其中“无固定期合同”等问题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根据新合同法,有三种情况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一是“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不符合解除合同的相关法律规定的”;二是“连续工作满十年”;三是“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相似文献   

17.
问: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终身制”吗? 答: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是“铁饭碗”、“终身制”。《劳动合同法》公布施行后,一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认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终身制”。《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条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18.
金昭煦  王成勇 《发展》2001,(11):9-11
我国是一个收入水平偏低的发展中国家,虽经20年的改革基本结束了共同贫穷的局面,但共同富裕依然是一个比较遥远的目标。显著的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从物质上和心理上都阻碍了公众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并进而妨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此,应在推进改革纵深发展的同时,采取如下对策,缩小收入差距。广泛推行最低工资制最低工资制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规定的、用人单位或雇主支付给劳动者工资的下限,必须能够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分配制度。它是国家干预劳动力市场并使之正常运行的一种手段,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史…  相似文献   

19.
天津市河东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科现有人员6名,其中5名为共产党员,是局内具有行政职能的执法科室,主要职责是:宣传国家劳动保障方针政策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贯彻执行:对辖区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遵守国家劳动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规定的行为:受理单位和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规行为的举报投诉和市、区移送的案件的查处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什么叫试用期,试用期内用人单位能否随意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要不要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这些问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也是目前劳动纠纷中的重要焦点。文章通过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具体表现引出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试图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和理解,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