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陈晋 《宁波通讯》2014,(5):74-75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他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逝世前一天,他的全身都插了管子,时而昏迷,但只要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前后总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  相似文献   

2.
快乐 《西部人》2004,(11):39
书生拿着书在打瞌睡。 欣赏他的人说,你瞧,他多用功,睡着了还拿着书。 不欣赏他的人说,你瞧,他多懒惰,一拿着书就睡着了。 看的人不同了,书生就不是那个书生了。 你爱他的时候,他的缺点都是优点;你不爱他了,他的优点也成了缺  相似文献   

3.
王添福 《开放潮》2005,(4):36-38
有谁注意到,当您在书店里拿起一本国外畅销书津津有味地品读的时候,很可能那却是本伪书。“你听说过伪书吗?”近日记者在福州一家新华图书城,就这样试着问一个在看伪书的读者。他张大眼疑惑:“什么伪书?”“就是……你在看的是什么书?”他合上手上的书给记者看:“《执行力》啊,怎么了?”记者接过一看,果然是伪书《执行力》。于是跟她说:“这就是伪书。”没想到,那位读者还是一头雾水,半信半疑。  相似文献   

4.
秦佩娟 《东宇经纬》2000,(11):22-22
又接到教一年级的任务,我拿着书和实验器材来到教室里。当我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在清水和盐水中,孩子们看到鸡蛋一会儿沉,一会儿浮,都惊奇地喊起来,纷纷跑过来要看这只鸡蛋。有的说:“这是真的蛋吗?”有的肯定地说:。这是假蛋。”有个小朋友说:“老师。让我仔细看看行吗?”我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把鸡蛋拿在手上翻来覆去看。突然.  相似文献   

5.
冯仑 《民营视界》2007,(3):33-33
读书可以恰隋也可以益智。读管理的书既益智还很实用,所以读管理的书和读其他的书心情会很不一样,一般会放在手边有目的地去看。我读过不少管理的书,有时也推荐给经理们看,大家都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本禁书,就是一道紧闭的大门。 中国被禁的书多,紧闭的大门自然也多。 人都有好苟心,越是被禁的书,便越是想看,如同门外的人,总想推开严严实实的大门,看个究竟。  相似文献   

7.
名人书趣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8.
鲁焕清 《宁波通讯》2012,(10):65-65
记忆中很少有这样的书,让人看一眼便下定必读和必买的决心。但翻开这本书,竞有一种类似“触电”的麻酥感,如同“众里寻他千百度”都没有觅见,不经意之间的“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9.
魏功钦书艺     
禾子 《今日重庆》2004,(5):72-75
“功亏点墨,钦慕万家书。”一看这对仗工稳、且有几分幽默的嵌名联语,便可以揣度出功钦先生之学识、嗜好和人品。功钦先生是重庆乃至全国都有名的书法家。他的名气,不仅源于他参加的各级书展和举办的个展,也不仅源于许多报刊荧屏的评介亮相,还源于给不少园林、名胜、遗址、广场、道桥、报刊、学校、店堂以及民间收藏等题写的墨迹——“功亏”是谦虚,“功成”才是真。  相似文献   

10.
为儿童事业奋斗了一辈子的陈伯吹老先生是我一生中最敬仰的恩师。他曾对我说:“我家里的书快放不下了,捐出去办一个图书馆,让更多的小朋友看。”……  相似文献   

11.
祖父的书箱     
刘亚中 《东北之窗》2013,(19):99-99
祖父并不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但他在世的时候人们都说他很有学问,因为每当有人问起有关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问题时,祖父都说得头头是道。直到我渐渐长大,直到我终于看见祖父那满满一箱线装书,我才终于明白哪里是祖父聪颖过人,只不过是他看过太多太多的书。  相似文献   

12.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莎士比亚对书的评价。书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营养品,世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和否定这种营养品,特别是人类社会中那些出类拔萃的学者、科学家及政治家们,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书这种营养物质而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才能和卓越功勋的伟大人物。高尔基认为,他身上的一切好东西都是书给他的,所以他说:“我扑在书上,就象饥饿扑在面包上。”马克思在回答女儿的问题时,也表明自己最喜欢做的就是“啃书本”。孙中山也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张海迪身残志坚,勇…  相似文献   

13.
高韬 《环球财经》2009,(8):58-59
看人下菜,看公司下单,都是一种感觉。 汉武帝选中霍去病,并不是因为他的才能,而是因为亲戚关系。(也有一说两人是同性恋)。这么说来,看人看事,更多的时候就是抓瞎,谁也不会回回部中五百万。  相似文献   

14.
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是唯物辩证法的极大热衷者。索罗斯有一位十分亲近的助理,是位中国人,名叫粱恒。我曾问粱恒:索罗斯平时爱看什么书?粱匿告诉我,索罗斯更多地在关心时事,对世界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无论经济、政治、人文、科技他都很关心,而且经常请朋友到家里一起讨论,但他没有发现索罗斯爱看什么书。但是粱恒告诉我,索罗斯的床头永远放着一套马克思的著作,他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十分着迷。  相似文献   

15.
《发展》2009,(4):158-158
徐霞客从小就对考取功名不感兴趣,总想着有一天,能远走高飞,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把《山海经》给带到了书馆里。先生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课,他却在下面看自己的书。先生责问他,徐霞客却理直气壮地回答:“我长大了要去做司马迁、班固那样的人,像他们一样游遍天下。”先生听了,非常生气,就把这事告诉了他父亲。  相似文献   

16.
我第一次接触“图书馆”是在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有个同学的家门口,有一个儿童活动室,同学跟活动室的老师很熟,经常去那里帮忙。有一次,我去找同学玩,看到活动室里有书,就看了起来,临走,那个老师还借给我一本,让我回家看,我记得很清楚是一本《儿童文学》。那时候还认为这就是书了。现在自己已经知道那只是一本刊物,而不是书籍。从那以后,就经常去那里借书看。但是,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活动室,书的数量有限,种类更是有限,没多长时间就把那里的书看完了。  相似文献   

17.
刘磊 《走向世界》2012,(13):72-73
朱仕明先生,我早已闻名。他的书法和山水画都很出色。他从沂蒙山走向了北京书坛画坛。他是目前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具有中国书协和中国美协双会员资格的书画家。他以书法和绘画名世,是因为他的艺术总带着特有的诗性和强烈的个人气息,形成了一种独具气魄与内涵的笔墨语言。  相似文献   

18.
杨世 《中国经贸》2009,(5):92-95
近日,崔永元低调抵达成都,尾随他的是六七位连环画名家。崔永元一行一下飞机就兴冲冲地直奔成都的建川博物馆而去。他和连环画名家们边走边看,不看那些藏品,只看空间。一圈兜下来之后,崔永元抖出底细,“我是想建一个连环画博物馆,之前说创作采风,其实就是为了考察这个项目,几位老师都是被我忽悠来的。  相似文献   

19.
心事     
《发展》2008,(2):159-159
读孔子的书,越读的话,越觉得他是个非常刻薄的人,因为他达到了那样的深度,是一种刻薄,这种刻薄的人的话,有时候他说的是大实话,什么是刻薄?不是刻薄话最刻薄,是实话最刻薄。有时候说实话是挺难的,因为实话本身它有分别,是一个普通的实话呢,还是一个独特的实话,孔子说的都是独特的实话。  相似文献   

20.
逝世前七个小时还在读书 毛泽东读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读到老”.毛泽东在延安时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这话不光是鼓励别人读书,而且他自己也做到了,而且“活到老,读到老,读到死”. 我们知道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凌晨逝世,那他9月8号在干什么?当时他是全身插满管子,一会儿昏迷,一会儿清醒,但一清醒过来就要书,要文件看.看了多少次呢?看了11次,也就是说他苏醒了11次,要书要文件要了11次,总共的时间加起来就是2小时50分钟.而最后一次读书、看文件是9月8号下午4点37分,过了7个小时以后,他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