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是关键。文章通过研究贵安新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和对策略问题,来探讨经济落后、生态脆弱地区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共进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全域统筹""全位融合""全民共举""三全"发展战略;指出城市新区建设过程中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应从"生态景区""生态城镇""生态农业"以及"生态文化"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1844——1846年的著作集中反映了恩格斯深刻而系统的生态思想。在这些著作中,他生态性地批判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以现实性的笔触描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提出了发动工人运动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途径的观点;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从而确立起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议题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恩格斯这一时期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人口发展与自然极限,反思工业发展的环境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文章分别从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对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借鉴作用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劳动的维度,正确阐述了人的本质以及人、自然和社会相互制约和有机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异化劳动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的根源,揭示了货币是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集中表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以马克思自然观思想为指导,尊重、保护和顺应自然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批判金钱万能价值观,以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视阈下的生态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康 《经济与管理》2009,23(1):27-30
从马克思恩格斯视角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原理、"劳动异化"理论、人与自然之问物质变换思想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和谐观.在目前中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还存在某种不和谐的背景下,解读马克思、恩格斯视闻下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形成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在自然崇拜的形式下,伸张着人的生存实践诉求,其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深刻蕴涵着人的主体性立场,人与自然平等、合理取舍资源并维护两者平衡的观念,是长期实践中与自然环境互动体验的概括和生存智慧的表达,应当给予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的内核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在艺术设计中体现为环境为本理念的坚持和对"人—自然"整体价值观的关注。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云南现代民族漆器设计,从涂料到胎骨都坚持选用生态环保材质,在装饰图案和髹饰色彩等形式设计中贯穿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执着追求。艺术匠师与自然建立了和谐的审美关系,实现了与自然的生命共振,产生了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怀,收获了多维度的自然价值判断,云南现代民族漆器在自然观照中实现了生态设计的人文追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是生态意义上的自然观,阐明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分析了人和自然的本真关系及实现形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对当代全球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实践显示了普遍而深远的意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这些思想超越了时代,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包含了现代生态经济的深刻内涵,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回归指明了方向,为人类走向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包含着人类历史发展与外部自然存在相互创造、相互适应的有机统一。马克思通过分析"环境创造人"的自然基础和"人创造环境"的现实基础,批判传统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片面性,从历史观和认识论两条途径入手,阐述人类支配自然的必要性、条件性和社会性,说明只从"利益集团"的需要来对待自然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实现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相互创造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我们面向未来实现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探索社会与自然和谐之有效路径提供思想支点。  相似文献   

11.
论证苏州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立市的重大决策。生态立市是生态文明文化价值观和生产观的内在统一,对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大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人们一直重视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古代即拥有今日之所谓生态美学研究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以中国古代山水诗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的自然观及生态伦理意识,对于古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启发今天的人们从生态审美的新角度,对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类的生存环境等问题进行哲学美学思考,从而重新发现和审视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谐自然观认为人类在自身发展中,要自觉保持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保持人类生生不息。"两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现实使命使然,是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中国化的实现,是自觉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两个和解命题的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14.
荀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思想,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建立生态经济生产观,使人类社会发展指向生态向度;建立生态消费观,实现人类物质需求与生态需求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生态哲学: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明确使用过,但这并不表明马克思没有生态思想.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社会及人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中,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自然是人类价值的源泉、异化是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循环的生态化理念以及制度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等深刻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李军 《环境经济》2014,(1):105-109
丰富多彩的环境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发挥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环境文化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正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重塑着人们的环境理念和价值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人、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考察和总体思考,揭示了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经济社会生产和生态环境生产相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经济思想,这是马克思把自然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纳入社会经济之中的哲学与经济学相统一的光辉思想。在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把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微媒体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微信"等媒体的出现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微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通过微博和微信平台,改进工作方式,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掌握校园舆情,维护校园稳定,丰富校园文化,形成网络文化品牌,积极推进辅导员微博、微信建设,探索微媒体下的新方法,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阿什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依托区位环境和场地条件,以"天地人和"作为设计主题,从水体、植物、动物三个方面体现人与自然交融的设计思想。旨在建设生态和谐、景观优美、满足市民游憩需求、适于动物栖息的城市湿地公园,为今后的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用实践的观点去审视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是人与自然的中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中枢,通过劳动,人与自然相统一。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对立的社会实践观与自然观是导致今天生态危机的重要的、深层次的思想根源。为此,人类必须更新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实践观,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制度安排和道德取向,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去发展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