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囤地模式降低了行业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随着土地政策的日益严格,囤地成本将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2.
6月7日,国土资源部网站发布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最终修订版,其核心条款莫过于,"未动工开发满一年的,按出让价20%缴纳土地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无偿收回。"说这一条款"振奋人心",是因截至2010年5月,全国共上报闲置土地16.95万亩。有三分之一的开发商只囤地不盖房,这是房地产界知名的开发商潘石屹给出的数字。从商业本性来说,追逐利益是商人的不二选择,这一点马克思已经很深刻地作了描述。但闲置地一是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二是土地投机、囤地炒地等行为扰乱了土地市场  相似文献   

3.
据2007年《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碧桂园、万科、保利地产等10多家地产商被披囤地均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由此引发了一场房地产市场囤地风暴。房企大规模囤地直接造成了大量优质土地被闲置,商品房供应不足,而供需失衡最终使房价不断疯涨,破坏了楼市生态。同时,囤地积淀了巨额资金,其中大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河南省治理囤地圈地违规用地土地闲置浪费问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南乐县国土资源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南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县域实际,扎实开展治理囤地圈地违规用地土地闲置浪费问题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扩大供应、挤压囤地、平衡预期以及抑制不合理需求,今年的土地市场正在向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靠近今年的土地市场,有几多故事,也有几多曲折。从年初央企和民企的地王争霸、群雄逐"地",到年中的国土资源部清查囤地、开发商向二三线城市突围,  相似文献   

6.
据2007年《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碧桂园、万科、保利地产等10多家地产商被披囤地均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由此引发了一场房地产市场囤地风暴。房企大规模囤地直接造成了大量优质土地被闲置,商品房供应不足,而供需失衡最终使房价不断疯涨,破坏了楼市生态。同时,囤地积淀了巨额资金,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信贷,这将给我国金融系统埋下重大隐患。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警示我们,处理好囤地问题,稳定房市,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然而,社会各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整治开发商囤地以及对相关整顿措施的有效性上,鲜有对房企囤地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运用期权这一新思维对房企囤地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市融资-高价购地-囤地”现象近年来,房地产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低成本直接巨额融资后去土地市场高价拍地,并将土地囤积起来,即“股市融资-高价购地-囤地”的现象格外引人注目。从股市低成本巨额融资已成为房地产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8.
《土地管理法》第11条3款规定,单位和个人依法适用的国有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和国土资源部《土地登记规则》、《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长期来均按照土地用途颁发相对应年期的土地使用权证。开发商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便取有了对应年期的处置权和抵押权。这就给部分囤积土地伺机炒地牟利的开发商创造了条件。遏制囤地行为,宜从五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山东企业管理》2011,(10):84-84
据央视报道。目前国土资源部发布了全国第三季度房地产用地市场运行概况,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0月,全国未开工的房地产用地为21.3万公顷,房地产企业囤地现象依然严重。国土资源部表示,对全国房地产企业的囤地行为将继续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主要症结在于承包土地不能实现市场化转让,造成土地资源无法得到高效率配置。要实现承包土地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创新,必须对相关风险进行预先研究。承包土地市场化转让的主要风险包括失地流民风险、囤地投机风险、农村两极分化风险和强买强卖风险等。针对上述风险因素应采取六项相应制度对策:(1)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奠定承包土地流转的权利基础;(2)严格承包土地转让市场准入制度,杜绝商业资本进入承包土地市场;(3)建立良好的土地流转市场秩序;(4)调整完善土地税收政策,合理分配土地流转收益,形成集约用地的城市机制;(5)科学设定承包土地市场转让行为的控制条件,消除非理性市场交易行为带来的风险;(6)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络。  相似文献   

11.
三问囤地     
开发商有无囤地?囤地是否有理?有关部门为何重提打击囤地?近期,关于开发商囤地的话题风生水起,掀起业界波澜。到底有无囤地——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近日开展了新一轮土地市场整治工作,清理闲置土地。在此背景之下,广州、深圳两地楼市却呈现出价涨量跌之势。盘活存量土地缓解房价广东省近日展开行动整治囤地不建顽疾。广州从9月开始对5宗尚未动工开发且欠缴土地  相似文献   

13.
罗桂连 《中外企业家》2009,(24):179-180
目前,因"地荒"而形成住房价格将长期上涨的社会共识,形成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推高房价的"全民炒房"市场氛围,极为稀缺宝贵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应确保住房供地,提高城市化地区容积率和人口密度,消除房价上涨预期,采取法律、税收、信贷、行政等措施遏制炒房、捂盘、囤地等房地产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东南置业》2008,(2):20-20
中等收入家庭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住宅维修金将按建安成本缴纳,土地信息将资源共享和异地查询,囤地将成房产公司定时炸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产市场》2008,(1):72-73
新年伊始,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要求长期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方针,严格土地管理。土地新政重拳打击囤地,引起了各方反应——  相似文献   

16.
吴衍 《上海房地》2012,(1):60-60
2011年末,国土资源部公布《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修订草案)》,不少媒体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国土部拟新规打击囤地”上,强调土地闲置2年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所谓新政。其实,这条规定一点也不新。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颁布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早有相关规定,现在重弹老调,只能说明闲置土地处置至今依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产市场》2007,(3):13-13
近期,全国房价普遍上涨。在此背景下.一些不良开发商开始囤地、囤房.以图哄抬房价,坐享收益。为打击开发商的囤地行为,4月27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对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进行了补充。按照新合同条款。未能按期竣工的开发商将要求支付违约金。  相似文献   

18.
要改变商品房地价过高的现象,从短期来看,相关主管部门宜做好市场调研、加强供地计划性、严格打击囤地;从长期来看,则可考虑开征物业税、加强土地收储。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全国特别是一线城市房价增长过快及土地市场的火爆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应对“地王”频现、“逢地必争”的现象,国务院国土资源部连同央行、监察部等部委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政策,意在打击房企囤地。实现住宅用地有效供给,修正土地市场显现的不理性倾向。  相似文献   

20.
江南 《房地产导刊》2007,(22):61-63
国土部新推四项措施严打囤地行为,国内的“大地主”们首当其冲。如果不能度过这一关口,大地主也许就会变成烂地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