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正武 《技术经济》2006,25(3):53-56
提高农民素质不仅事关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涵。通过对我国农民素质和农民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提高农民素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虽然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却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异,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其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三地区农民素质的不同是直接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文章在简要介绍调查背景、方法和对象等的基础上,重点对各地区农民素质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分析了当前农民增收主流理论预期与现实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观点.并从农民投入动机入手,反思主流理论和政府政策的不足,从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完善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制度、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摊机制和发挥学校、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切实提升农民素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与农民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是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经过本世纪头20年的努力,农村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诸方面都将达到一个比本世纪初总体小康的更高的水平。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使农民增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成倍性增长上。惠及全民、以人为本、全面富足、政府支持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中的新视角和新发展观。达到全面小康目标时的农民是生活全面富足、具有市场经营素质、崇尚科学素质、政治自主素质、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环境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农民。  相似文献   

5.
农民市民化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其进程的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在对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民市民化的主体素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农民市民化的对策,以推进我国农民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周文夫 《经济月刊》2008,(4):124-124
在全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农民素质问题进行了研究,出版或发表了不少优秀成果。由刘秀艳、曹素华等撰写,河北科技大学学术基金资助,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妇女素质研究》一书,就是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部。作者以坚实的理论基础、翔实的资料、细腻的笔触全面阐释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的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保国 《时代经贸》2007,5(11X):62-6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新时期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科技文化素质从总体上看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不相适应的,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就业数量和层次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农民先培训后就业,以培训促就业,抓培训就是抓就业,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加强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慧 《时代经贸》2012,(8):77-78
本文主要论述了提高农民素质的意义以及农民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同时提出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民创业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章在将我国农民创业的基本形式归纳为资源开发、自我创业和打工一创业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民创业的区域特征和差异,进而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政府支持、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对制约农民创业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从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观念、兴办个体私营企业、提高农创民创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民创业融资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民创业的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现代和谐社会需要以高素质人力资源作基础,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应有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全面,这与经济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本需求之间、农民全面发展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之间很不平衡矛盾越来越突出。有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切实把农民由人力资本贫困者转变为人力资本“小康者”,才能在农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魏杰  张彩坋  宁静  李富忠 《经济师》2014,(12):16-18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差距。为尽快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我们党和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而农民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农民素质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作用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民收入、农业竞争力、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生产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城乡发展一体化中相关指标的具体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提南农民素质,增加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入和培养更多的农业人才,农村的产业政策应与配置农业劳动力、加强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科技战略相配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消除市场梗阻,则有利于降低农民交易成本,促进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三力”与农村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提升农村成人教育,要因人施教,增强农村成人教育学习的“吸引力”;健全制度,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驱动力”;强化保障。增强农村成人教育的“支撑力”。农村成人教育可以优化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开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严仍昱 《技术经济》2006,25(10):98-102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的社会根源是城乡公共品二元结构。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公共品二元结构使农民丧失了提高自身素质的经济能力、积极的社会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改革公共品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品供给平等化,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体制保证。  相似文献   

16.
王飞 《经济师》2011,(4):56-5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快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人的现代化需继承传统道德精华边险峰人的现代化意味着人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而实现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有了素质的现代化,才会有人的现代化。在人的素质中,道德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而道德素质的现代化只有在正确对待道德遗产,正确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李杰 《经济论坛》2013,(10):118-119,134
农业现代化实现不仅要求农村现代化,更要求农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归宿.然而在农民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失、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农业劳动力面临风险加大等问题,因此解决好农民现代化问题,就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要达到8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农民人均收入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长3.6倍,年递增速度需达到6.6%以上。而从1989年到2002年,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20.
裴英 《经济师》2009,(7):269-269
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当前大同市粮食购销出现了新的问题,农民卖粮难问题显现。文章在比较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确保维护粮农利益,渡过暂时困难,顺利实现粮食就地促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