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十八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并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来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为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提供充裕的资金,借助金融机构的专业性解决精准扶贫准确度不足的问题。因此,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关系密切,应通过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农村贫困地区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不仅有助于降低贫困人口贷款成本,也有助于提升资金投放精准性。因此,全面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无疑是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但基于精准扶贫视角来看,农村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普惠金融体系不完善、普惠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缺乏普惠金融机构以及普惠金融工具亟待优化等诸多困境。对此,为了保障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还需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加快普惠金融市场建设步伐,发展普惠金融机构,优化普惠金融工具。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高度一致的内在关系,对两者进行了耦合性分析,并将两者耦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了普惠金融对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然后采用熵值法对中西部20省份的普惠金融对精准扶贫的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地区所呈现的普惠金融精准扶贫效果的差异性进行分类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在扶贫对象、扶贫手段与扶贫主体上的存在耦合关系;(2)我国中西部20省份的普惠金融对精准扶贫的效果总体呈现出向好趋势,但不同地区之间普惠金融对精准扶贫效果差别较为明显,因此对各地区实施相应政策时也应当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4.
姜东晖  王波 《农村经济》2020,(5):99-104
农业供应链金融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提供了可行的供给渠道,不仅使得农业生产内部物资的流动以及与市场需求的衔接更为畅通,也为普惠金融政策实施和精准扶贫瞄准机制提供了运作载体。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二者共同致力于扶助贫困人群脱贫的目标,继续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工作,对确保我国全面脱贫任务如期完成具有重要意义。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情景下的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以社保政策托底将贫困农户纳入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的农村教育体系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并鼓励涉农机构和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最大化激发农村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最终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为出发点,对普惠金融实施以来精准扶贫中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主要有:建立科学的复合式金融普惠政策和扶贫补偿机制,要科学配置扶贫资源,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金融扶贫环境,完善金融扶贫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世界银行2014年普惠金融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并从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及受教育程度4个方面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障碍因素、借款来源及储蓄动机问题进行了微观特征考察。研究表明,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微观特征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女性群体、老年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低教育群体是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群体,这些群体对金融的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普惠金融发展效率。因此,应在提升农村女性家庭地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精准扶贫力度、普及金融消费者教育方面积极调整政策,以期有效提升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7.
自国家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很多贫困群体脱离了贫困,脱贫人群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金融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积极探索。阐述了农信社开展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了农信社金融精准扶贫的路径,希望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仍然有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2016年政府出台了针对农村扶贫工作的法律法规,这也是第一次对农村扶贫工作颁布的法规。该法规明确要求建立精准帮扶工作体系,贯彻精准扶贫的基本方针,建立扶贫基金投入及监管体系,创新融资方式,深入开展金融扶贫,全面落实扶贫目标。该法规为农村扶贫指明了方向,对开展农村精准扶贫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21个省份的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及相关统计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得性,直接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多维贫困状况,但这一改善效应在处于不同贫困强度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之间存在差异:能够显著改善贫困强度较轻(处于一维贫困和二维贫困)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贫困状况,但对贫困强度较重(处于三维贫困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贫困状况没有显著影响;并且,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提高贫困劳动年龄人口的个人收入水平,间接改善他们的多维贫困状况,但这一机制对不同维度贫困的改善效应也有差异:能显著改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在收入、教育和就业维度的贫困状况,不能显著改善他们在健康和保险维度的贫困状况。本文认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是实现中国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增强其对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多维贫困的改善效应,引导农村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河南省普惠金融的需求、覆盖、可获得性以及可持续性四个维度进行理论分析,指出当前我省在发展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扶贫成效的提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金融扶贫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农业、农民融资的主要力量,为黑龙江省农村地区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的同时面临着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融资主体偏离、资金来源有限等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其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县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扶贫融资风险的分析,探析金融精准扶贫的风险防控,以期推动黑龙江省精准扶贫与金融供给的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融是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带动农村各生产要素配置的作用。但是,贫困地区缺乏金融发展的基础环境,金融精准扶贫有效性受到制约。本文从经济学视角阐述了中国精准扶贫的发展演化,并分析了金融体系服务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供需求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发挥金融精准扶贫的作用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后脱贫时代,金融扶贫向普惠金融转型。南宁市邕宁区金融扶贫模式的特点包括创新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建立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机制、完善配套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邕宁区金融扶贫模式受到扶贫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上级财政、扶贫小额信贷违背金融市场化发展、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不高及脱贫人口自愿投保农业保险可能性较小等因素的困扰。从巩固扶贫成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创新"金融+N"扶贫模式、构建扶贫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发展"保险+期货"模式、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效率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宋伟  杨海芬 《农业经济》2022,(2):113-114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经济增长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及机会平等效应有效改善农村家庭创业的外部环境;微观层面上通过信息传递效应、社会网络效应及信贷资源获取效应有效提升农村家庭创业能力。未来我国应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创业农村家庭提供精准化数字金融产品,让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促进农村家庭创业财富提升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15.
羊艳  李晓荣 《山西农经》2021,(1):183-184
数字普惠金融凭借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独占鳌头,为我国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传统普惠金融的地域限制,降低了贫困地区获得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提高了普惠金融的精准度并建立了多个信息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我国扶贫的新动力。结合甘肃省数字普惠金融扶贫经验,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在甘肃省扶贫中的优势及路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实施金融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也是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扶贫不能再简单地依靠"大水漫灌"的手段,而是应该采取精准滴灌的方式,本文从精准扶贫的现实背景出发,分析了金融支持扶贫的意义,并梳理了互联网金融在此过程中的优势所在,并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2007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来,普惠金融便成为纾解农村教育贫困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分析了普惠金融纾解农村教育贫困的理论机制,然后基于农村教育贫困广度、深度、强度三个维度,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普惠金融对农村教育贫困的纾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纾解农村教育贫困的广度、深度及强度,且长期纾解效应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同时普惠金融对农村教育贫困广度、深度、强度的纾解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随着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普惠金融对农村教育贫困的边际纾解效应会被削弱;通过测度普惠金融对农村教育贫困时域和空域短期、长期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证实了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会削弱普惠金融对农村教育贫困的边际纾解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普惠金融减贫效果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减贫效应的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基于382个国家贫困县2010—2015年调查数据,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服务质量等维度构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采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研究精准扶贫背景下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非线性效应。研究结果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城镇人均收入、农村人均收入具有正向作用,影响程度具有非线性特征,而且在贫困发生率较低或较高时,作用更明显;财政支持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城镇人均收入具有正向作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因此,脱贫攻坚应实施金融和财政的组合政策,当贫困发生率较高或较低时,强化普惠金融发展,打通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并有效防范普惠金融数字鸿沟;当贫困发生率居中时,强化财政支持,提升财政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普惠金融概念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保险的开展、金融机构业务的创新、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金融空白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大力发展农村保险、鼓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驻足农村金融市场,从而促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发挥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稳定脱贫的效应对解决农村相对贫困意义重大。方法 文章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熵权法和VEP构建了家庭层面普惠金融指数和期望贫困脆弱性指数,利用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不同分位数、不同贫困标准和不同指标下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 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贫困脆弱性在不同分位数、不同贫困标准和不同指标下均有显著的负向效用。结论 一方面随着脆弱性的提高,该效应呈上升趋势,改善金融普惠状况将有助于降低农村家庭的贫困脆弱性进而达到稳定脱贫之目的;另一方面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贫困脆弱性大幅度提高,意味着相对贫困人口仍是今后扶贫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索贝尔中介效应检验指出,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影响家庭劳动、家庭收入和家庭消费,进而发挥稳定脱贫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