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陶建宏  师萍 《商业时代》2012,(15):128-130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2000-2009年面板数据,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在环境约束下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表明:在考虑环境约束条件下,西部地区TFP年均增长由传统的0.4%下降到0.3%,传统TFP表现最差的西部地区TFP下降幅度明显小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无论是否考虑环境约束因素,技术进步仍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2.
基于已有文献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时不考虑环境因素,或者仅考虑环境因素而忽视能源投入的现实,文章将资源和环境因素同时纳入生产率研究框架,对1996-2009年中国省级经济单元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算,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对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实现了TFP增长的动态分解,并研究了TFP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我国整体TFP较低,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在于技术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作用并不明显.工业产值所占比重、资本/劳动比率上升不利于TFP的提高,外资引入对TFP改进具有拟制作用,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过度干预、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在生产效率(或经济增长效率)的核算中,忽略资源环境因素的冲击,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效率被高估,由此得出的政策建议会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相似文献   

3.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文章阐述了F(a)re-Primont(FP)指数测算TFP的优势,利用FP指数对我国1995-2012年省际TFP及其分解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2008年之前我国TFP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4.03%,2008年之后下降至-32.6%,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要素投入,主要原因是TFP效率下降;由于2008-2012年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下降较多,使得三个地区TFP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而东部地区仅技术进步下降较大,TFP降幅相对较小;东部和东北省份的TFP水平值相对较高,省际差异基本呈现扩大趋势,西部地区表现为较低水平的俱乐部趋同.  相似文献   

4.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算和分解中国2001—2007年间私营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结果表明:新时期私营工业部门有着年均10.64%的快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其严重依赖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且技术效率所代表的经营管理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私营工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区域间存在巨大差异,整体上呈现一种"马太式"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广西农业经济的增长,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广西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对广西2012-2019年间的农业数据进行测度进而测量出广西农业要素生产率(TFP)。通过实证分析测量分解得到的各项指标表明,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进广西农业生产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广西14个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强;此外,影响广西14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具有地域性、时段性差异。为提高广西农业生产力水平,可以采取提升农业研发投入,合理化投入要素规模,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等政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使用DEA方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划10年(2001-2010)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及其构成采用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MPI)进行测评,并将Malmquist指数分解成四个部分,即: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文章的结论是:在时间上,我国农业TFP的V型周期性波动趋势明显,并且根据分解后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发现了推动我国农业TFP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技术进步。在地域上,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区域上仍存在差别,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增长率最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相等,但是差别已经在逐渐缩小。中国农业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要同时提高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效率增长率,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曾淑婉 《财贸研究》2013,24(1):101-109
通过构建财政支出、空间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析框架,采用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考察1998—2010年中国大陆财政支出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分项财政支出中,教育、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就业支出与技术进步均具有正相关性,而农业支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显著;一个地区的财政支出,尤其是教育和公共服务支出对相邻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会产生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田媛 《商》2014,(45):219-219
本文利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环鄂尔多斯五省能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估算出1995年至2012年陕甘宁晋蒙五省能源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率。分析表明,环鄂尔多斯五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能源TFP的增长并且技术进步的增速决定了环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市场经济改革后1995-2009年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几乎没有提升,甚至略有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长期没有得到改善;第二,1995年后我国服务业技术进步出现正增长,而技术效率则到2005年后才逐步提高;第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TFP增长优势明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升反降,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效率改进没有出现"后发优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4-2008年中国23个省市奶牛场统计数据,采用多产出随机距离函数估计方法,测算全国和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原料奶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为缓慢,技术效率改善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规模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潜力较大,技术水平退步是阻碍TFP增长的主要原因;主产区与非主产区之间存在增长差异,且非主产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更快。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在TFP分解视角下考察2004-2015年我国流通业内部结构演化及行业发展异质性。研究表明,我国流通业TFP增长的主导力量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配置效率改进低下。流通业内部结构演化中各行业发展异质性特征明显,TFP及技术进步在各行业间异质程度呈微弱扩大趋势,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异质程度明显上升,配置效率差异程度有所下降。体制改革进程及信息技术资源配置是各行业异质化演化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杨向阳 《财贸研究》2012,23(1):62-69
采用Hicks-Moorsteen指数方法估算了1978—2002年中国东部九省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增长情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结果发现,中国服务业TFP的平均增长率为10.64%,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的贡献率明显偏低,但不同时期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中国服务业TFP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差异。中国服务业TFP的快速增长需要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共同提高,积极推进和深化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中国流通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研究表明,1993-2008年中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0.6%,其中技术效率改善0.4%,技术进步率为0.2%,不同时期生产率增长的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同时,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全要素生产率对流通业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考虑集聚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对我国285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1990~2008年间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解。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高是我国城市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与集聚外部性紧密相关的要素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是制约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城市经济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两种不同的影响途径:制造业在市辖区内的空间集聚体现为"拥挤"效应;人口空间密度则对地方产出的影响存在倒U型特征。人口因素仍然是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与制造业的空间"共聚"现象对城市产出有着显著为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投入产出表构建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指标,并基于DEA方法将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增长的基础上,探讨服务业FDI是否通过前向关联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研究发现,服务业FDI通过前向关联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技术效率改善,但主要是通过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总结1994-2010年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基本特征,从经济税源基础、财税体制制度、税收征管机制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税收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原因;文章进而分析"十二五"时期中国税收可持续增长面临的主要挑战:经济税源增长趋缓、税制建设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财政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以及征收管理能力的瓶颈制约等;最后提出建议:实行有减有增、总体减负的结构性税制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壮大税收可持续增长必须的税源基础;推进税费改革、统一规范政府预算、深化分税制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巩固税收可持续增长的财税体制;推进全社会依法治税、实施政府综合治税、提升税收征管能力,以强化税收可持续增长的征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ynamic production frontier func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a forward-looking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taking the effect of quasi-fixed inputs into account. The sample comprises balanced panel data of 36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from 1990 to 2009. Evidence is found that all of the four country groups show the technological catch-up phenomenon in the long run and experienc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growth. Their TFP growth is primarily driven by long-run technical efficiency improvement, followed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Non-G7 and Non-NICs groups are the top two groups in terms of speeds of long-run technological catch-up and rates of TFP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