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此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及时出台了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经济复苏速度令人瞩目.然而"非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能否适时退出决定了危机时政府政策的成败,因此我国在判断刺激政策能否退出时应充分考虑民间投资、失业率及国际环境等条件.文章指出,作为新兴经济体,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应侧重于转型,将其作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目前的经济数据反映,我国仍然没有完全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经济实体中的一些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投资的信心大幅下降.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以期增加流动性,增加投资者信心,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虽然政府投资拉动内需是好事,但应防止过度投资引发的不良反应,以避免出现新一轮投资陷入"扩大-通胀-紧缩"的恶性循环.在刺激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应当严防局部地区或行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应当吸取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教训,控制经济泡沫的产生,平稳发展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一滞涨总是经济学家热衷于探讨的话题,因为这关乎到一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经济政策调整和百姓生活质量.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为了保证经济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和措施.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展开,中国经济迅速回暖,但同时也带了许多负面影响.随着刺激经济政策的逐步退出,中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速回落的迹象.本文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可能面临的滞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认识2013年,我国经济将延续2012年四季度以来企稳回升的总体态势。首先从短期需求面看。第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部需求低迷的大环境没有改变,但是在美国制造业和金融市场的恢复、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的一系列措施效果有所显现、日本大量的刺激政策以及主要经济体普遍的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将好于去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尽管仍然难以恢复往日风采,但  相似文献   

5.
林金腾 《大经贸》2009,(8):86-87
从2007年初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次债危机和信用违约依次传导形成了金融危机(俗称:“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为应对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主体迅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遏制全球性的经济下滑。其中,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审议通过了令人震撼的“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以及“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遭受了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各主要经济体、国际组织迅速做出反应,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和刺激计划。近几个月,世界经济急剧下跌的势头减缓,金融市场动荡减弱,融资功能逐步恢复,市场信心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
马静 《消费导刊》2012,(10):52-53
金融危机一滞涨总是经济学家热衷于探讨的话题,因为这关乎到一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经济政策调整和百姓生活质量。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为了保证经济增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和措施。随着经济刺激计划的展开,中国经济迅速回暖,但同时也带了许多负面影响。随着刺激经济政策的逐步退出,中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经济增速回落的迹象。本文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可能面临的滞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在危机与反危机、衰退与反衰退过程中艰难前行。目前,既有发出“嫩芽”的领域,各国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有所显现,国际金融市场有所趋稳,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有所恢复;也有继续“下陷”的风险,全球经济衰退的态势仍未根本改观,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相当严峻、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9.
方庆 《中国物价》2015,(4):89-9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一系列财政刺激计划重新燃起了人们对政府支出理论的关注。本文从政府支出乘数效应角度综述了西方学术界针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的来看,后危机时代政府支出的相关文献更关注影响政府支出乘数的因素以及政府支出宏观效应的微观传导机制,同时也拓展了人们对不同经济周期下政府支出作用的认识,对我国实施具体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不断蔓延,贸易成为外部危机向我国传递的一个重要渠道,稳外需、保出口已经成为我们的政策选择.同时,在外部危机形势下我国外贸如何渡过难关以及产业如何升级、经济如何转型等长期战略问题也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认识严重分歧.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和市场的冲击不亚于一场灾难性的金融"海啸",世界各国和地区政府纷纷强化管理行为,启动庞大的经济救援和刺激计划.这就使得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高成为全球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与这些政府刺激计划的落实息息相关,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否产生应有的效能成为政府改革管理模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日益明朗的情况下,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问题再次引发讨论高潮。危机背景下非常规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是必然的,只是时机、节奏和力度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救助政策的基础上,对退出的时机与路径,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等进行了述评,并对全球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政策进行了国际比较。最后得出几点主要结论及对中国的启示:当前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不宜全面退出;经济刺激计划要分阶段退出,兼顾市场反应等。  相似文献   

13.
针对刚刚经历过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危机刺激政策,对我国经济快速步入复苏通道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必须注意到,刺激政策同时也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预期等负面效果,给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反危机刺激政策需要适时退出,我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才能够实现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谢国忠 《中国市场》2010,(24):34-36
目前的经济复苏是不可持续的。过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和低利率,将引发另一场危机。这或将在2012年到来。  相似文献   

15.
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作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已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国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得到空前的高速发展,但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从经济学角度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使政府决策与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对环境的独特经济特征及经济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协调环境的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败".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对人类所具有的使用价值是任何其它经济商品所不能替代的.但由于其价值构成的广泛与复杂性,对其评价至今仍然是现代环境经济学中一个难以解决而又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认识环境的独特经济特征入手,对其经济价值及评价方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析金融危机催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特色与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也许是国际经济最为艰难的一年,世界各国在去年不断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之后,本应更加团结,共治危机,可是,不利的消息却不断传来,贸易保护主义的阴影似乎又日渐显现.  相似文献   

17.
一、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对实现经济社会大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并长期给予高度重视。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包括计划、财政税收等在内的多种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调节区域发展。二、从近几年我国区域发展的实践来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转变观念和思路。首先,要转变区域协调发展就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认识,这种认识导致了在区域发展中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的单项目标,而忽视了在许多欠发达地区更应重视的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目标,进而造成了发展战略设计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其次,要转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个人消费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同时所带来的危机也日渐凸显,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发达的个人消费信贷体系敲响了警钟.研究美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历史,特别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个人消费信贷过度发展时期的特征及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及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全球经济在2009年开始缓慢复苏,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刺激经济的扩张性政策将逐步退出。本文分析了2010年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分化对我国经济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20.
次贷危机下国内银行风险监管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次贷危机持续一年多来,对全球的经济造成了极大地影响,尤其是银行系统,我国银行由于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因此影响不大,但是不能够忽视对银行风险的重视,因此本文主要从产生风险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方面论述了如何从会计信息的披露、国家的监管和银行内部监管等方面加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