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宁波经济》2006,(5):33-34
人才竞争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宁波人才为宁波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了核心的支撑作用。本文在分析现有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对经济社会贡献,优化设计了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对宁波和相关城市的人才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并进行综合排名。18个相关城市人才竞争力排名根据评估体系,在18个相关城市中宁波人才竞争力综合排名为第5位,其中资源排名为第10位,人才效能排名为第2位,人才环境排名为第3位。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2.
庄严 《开放潮》2005,(4):18-20
前段时间,《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正式出炉。在全国200个较有影响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福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第32名,比上年整整提升10位,可谓“福州跳高”。细究该报告12个分项竞争力指标排名,福州的综合环境资源、区位和结构等项竞争力指标均较有优势,但基础设施、人才、科技、文化、企业管理等项竞争力指标排名却相对偏后。区域发展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是一对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共同体。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城市经济如何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同闽东北经济圈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谐发展,以期各项城市竞争力指标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搂”便成为题中应有之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方池雄先生。  相似文献   

3.
《宁波经济》2005,(4):14-16
3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宁波再次入围城市综合竞争力前十名,而且排名更上层楼。在200个中国城市中,宁波位居第六,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和杭州,把天津、苏州甩到了身后。而在2004年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宁波排名第八位。  相似文献   

4.
张磊 《杭州研究》2006,(2):33-37
近年来,杭州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10多项国家级、世界级荣誉。2003年,国内权威机构评定杭州城市综合发展能力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六,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200个城市第六。2004年,世界银行组织评定杭州为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第一名,《福布斯》“2004年度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杭州被评为“十佳”之首,杭州并被《瞭望》东方周刊评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2005年3月17日公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中,杭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名列第五位,排在上海、深圳、广州、北京之后。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科院对目前全国200多个城市竞争力排名的结果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宁波综合竞争力位列第6名,而开放竞争力仅列第34名,好象人们感觉、现实状况与指标排名三者之间存在明显反差,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确实值得关注。笔者为此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及排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着重探究了宁波开放竞争力排位靠后的原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信息》2004,(11):70-70
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如果按照200个城市的比较数据计算,居于前10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天津、宁波、南京、温州,最后10位依次是晋城、宿州、铁岭、巢湖、宣城、汉中、保山、亳州、延安、池州。毫无疑问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多位于三大都市圈内。东部沿海某些省份的一批地级市竞争力较强,提升也较快。在本次研究中,综合竞争力指标由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4大类指标综合而成,按50个城市比较数据计算,各分项指标的排名状况依次如下。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涵义设计了一套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方法给出福建省2007年竞争力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最后做简要的评价,其对于各级城市政府制定正确的城市发展战略决策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2004年度中国200个主要城市竞争力排名,重庆的文化竞争力排名第六。  相似文献   

9.
2006年6月11日,由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八国学者携手完成的第一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在中国西部城市成都举行首发式。报告对全球1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纽约、都柏林、伦敦分列前三位,中国的香港、台北、上海、北京分列第19、48、69、70位。报告显示,从城市综合竞争力来看,欧美城市体现出了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以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城市正不断挑战着欧美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和河北省11个城市进行了竞争力分析,在此基础上测算出这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排名情况。在因子分析法下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11个城市与北京市的差距比较大,在此基础之上文章得出了提升河北省主要城市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西经济》2008,(9):4-4
海关总署发布2007年中国外贸竞争力100强城市,钦州市、南宁市、柳州市榜上有名.分列综合排名第60、62和96位、河池市凭借加工贸易增值率这一单项指标排名全国第5位而挤进外贸效益竞争力30强城市,钦州市凭借着保税港区获批带来的政策优惠而挺进外贸发展竞争力30强城市,贺州市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率先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对最具综合竞争力的中国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计量和分析,排出深圳的城市的竞争力在全国居第2位,并指出深圳最突出的竞争力是管理和开放的竞争力,这两个竞争力与城市创新能力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深圳的城市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综合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文章结合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以及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可操作性,建立了一套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计量分析的因子数学模型,通过SPSS软件,对珠三角9个城市的指标体系数据进行了因子统计分析,最后得出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和排名,为各城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TOPSIS法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九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建立了新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其次根据模型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指标使用频率,建立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TOPSIS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各城市的贴近度,并对各城市进行总体排名;接着对排名结果进行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可以根据2005-2009年各城市的排名情况,将城市群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五年均排名在前三的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第二层为五年排名始终在中等(第四至第六)的城市:佛山、珠海、中山,第三层为五年始终排名倒数三名的城市:肇庆、惠州、江门;最后,文章提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香港整体竞争力领先上海 在日本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对50个国家和地区所做的潜在竞争力调查中,2004年排名第3位的香港跃升至第1位.经过几年的调整,香港经济已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SARS等一系列打击,重新进入了增长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城市竞争力是构成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升关系到城市发展大局。通过对华北地区28个城市建立城市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对各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提取4个主因子,计算综合因子得分并排名,找出各城市的竞争短板和竞争优势。最后利用系统聚类法将28个城市分成4类,分析每类城市竞争力情况,并提出建议,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推进各城市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沪港随想录     
中国社科院于近日发布一年一度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根据经济、宜居、宜商、可持续发展、知识、信息、和谐、文化等九项指标,为全国近300个城市的竞争力排名。报告显示,香港连续第12年成为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第‘名。中科院的这份报告对于香港而言有喜有忧,喜的是综合竞争力连续12年排列首位,  相似文献   

18.
《宁波经济》2005,(4):16-16
除了杭州和宁波之外,浙江还有四个城市跻身综合竞争力50强:其中温州第十九位,绍兴第二十九位,台州第三十八位,嘉兴第四十四位。  相似文献   

19.
动态因子分析是将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截面分析结果和线性回归模型得到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加入时间变量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动态变化和综合发展情况。本文通过STATA统计分析工具,试图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是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郑州、长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合肥、南昌和太原三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后,在中部六省会城市平均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宁波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00个城市中排名第六位。但人才、资本、科技、基础设施、文化、开放等的核心竞争力,宁波却没有进入前十,其中,文化竞争力倒数第四。我市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匮乏,科技创新明显滞后,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十分薄弱,严重制约着宁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目标的提前实现。“十一五”时期宁波现代化建设要实现新跨越,实现由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式、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自主创新的推动和技术人才的保障。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宁波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构筑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