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劳动力转移、非农产业投入与农民收入增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宇  许晓阳  韩存 《财贸研究》2008,19(2):25-31
以128家农户2000—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研究了农业劳动力在农村就地转移和增加非农产业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增加非农产业投入可以有效地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在加入贷款数额、贷款期限、劳动力数量、农产品收购价格、税费负担以及户主受教育程度等控制变量之后,效果仍然显著。给我们的政策启示是,我国政府应该在条件许可的地方,鼓励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并增加对农村非农产业的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3.
宋健  朱晓林  潘赛 《现代商业》2007,(35):214-215
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策略和异地转移策略做了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在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同时,鼓励民工回乡创业,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的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推动就业.只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乡村旅游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业已成为共识。以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显得切实可行。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乡村旅游的桥梁;构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模式;建设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保障体系是实现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乡村旅游转移、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陈太明 《北方经贸》2004,(12):114-115
文章回顾了西方劳动力转移理论 ,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特征分析和利弊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即我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应该以就地转移为主 ,辅之以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方式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两种转移模式的互动特征、内外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两种转移模式呈明显的轮替关系,转移模式失衡和被动调整是改革开放后一阶段收入分配效应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调整:成因和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方式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两种转移模式的互动特征、内外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两种转移模式呈明显的轮替关系,转移模式失衡和被动调整是改革开放后一阶段收入分配效应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卜蕾 《商》2014,(9):188-188
随着城市变迁与乡镇发展,如今就地市民化正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市民化的本质在于农业人口的就业非农化,因此研究在就地市民化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显得意义深刻。本文将从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开始分析,围绕推进就地市民化劳动力转移的阻碍和解决措施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成功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摆脱贫困,农业提升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如何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民族地区、经济后发地区的重要课题.大湘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支撑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创新"三农"资金投入机制;加快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机制,既可以利用乡村旅游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能实现劳动能力就地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10.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是我国农民增收的有效方法,但我国目前在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方面还存在许多难点,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现阶段转移农民就业与农民增收的互动选择,为农民走向富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加快的,它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前提条件。从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化、工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的过程,分析了湖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转移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继云 《商业研究》2008,(5):177-180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以云南劳动力转移为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城市化水平滞后、现行的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和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是两者不能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改革户籍与土地制度,赋予农民工平等的劳动力保障权利、坚持多元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原则、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等是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良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四川郫县农科村农户和村干部的访谈,论述了农科村发展沿革、劳动力工时利用及村民的收入状况,指出了农科村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局限性。实现农科村劳动力非农化持续转移有赖于经营方式创新以及对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的陈述及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的分析,发现二元结构及强化这一结构的一系列制度是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城市就业”的制度改进和促进农村“就地转移”的措施改进的两条途径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长效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芹 《商业研究》2007,(10):145-148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趋缓,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必须从战略层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拓宽转移渠道,形成一个协调有效的转移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6.
何苗 《商》2014,(37):86-86
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新社会群体“留守儿童”作为衍生群体而出现。由此,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了高度关注。本文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现实状况,总结宜宾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分析其主要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从而提出要以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合的方式作为解决宜宾市此类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刘洋 《适用技术市场》2010,(6):11-12,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社会,必须抓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对常德市发展文体生态园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地区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商华 《商业研究》2002,(12):70-72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一转移 ,不仅具有其客观必然性 ,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 ,为做好这一工作 ,应从提高认识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 ,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相结合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开展城乡统筹就业和不断扩大国际劳务输出等方面采取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进程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分析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互动关系入手,以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为背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论述了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