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承姬 《消费导刊》2009,(21):235-235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对她们业余生活满足度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中年女性参与生活舞蹈中对业余满足度和生活满足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生活舞蹈能够提高中年女性的心理满足度和生活满足度,建议在生活舞蹈在女性业余生活中能够普及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13年中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和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各相关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作用,并使用Oaxaca-Blinder分解法研究了各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的教育回报率高于农村居民,女性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男性且这种差异在农村更为严重。教育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最严重的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达到了50.51%,提高农村女性劳动者的参与比例和改善农村地区的健康状况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我老化态度是衡量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变量.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的影响.控制变量中,居住地区、受教育程度、收入、健康状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存在显著影响,60 ~ 69岁、有配偶、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健康的城市男性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最积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能够显著地正向影响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三类代际支持中精神慰藉对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影响最大,其次为生活照料与经济支持;就性别而言,老年女性在获得子女支持的总量上高于老年男性,女性比男性老年人自我老化态度更积极.  相似文献   

4.
使用CFPS 2010、2012和2014年的面板数据,以外貌评分的组内均值代表人们的颜值,采用混合FGLS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颜值对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颜值对男性的影响程度大于女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美貌溢价和丑陋罚金同时存在。通过检验颜值对个人收入影响的单调性发现,对于总体样本和女性而言,颜值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单调递增的;对于男性而言,颜值最初存在显著单调递增的影响,达到顶端时,其对收入的影响减弱,直至不再显著,但并未逆转。在影响个人收入的作用机制方面,高颜值可以通过提高个人获取高收入职业的机会和晋升到管理层的机会促进个人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5.
市场需求满足度反映了商品供需缺口的程度 ,但是市场研究中因无法直接获取需求量的数据而难以测量。本文介绍了五种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推断需求满足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 ,并以卷烟市场为例说明了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卷烟产品市场满足度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满足度反映了商品供需缺口的程度,市场研究中因无法直接获取需求量的数据而难以测量。本文以卷烟产品市场为例,介绍了一种推断市场满足度的实用方法——参照品牌推算法,以及该方法在企业销售状况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嘉祺 《江苏商论》2022,(2):112-115,118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数据,全面考察子女数量对女性收入的因果效应.根据研究显示,中国实施"二孩政策"之后,女性的生育意愿提高,女性如多生育一个孩子,收入会显著降低14.1%,而生育对男性的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如果"二孩政策"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那么女性的收入很可能随生育率的提高而下降,从而扩大...  相似文献   

8.
“官二代”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存在明显的职业性别隔离.只有极少数“官二代”能够成为负责人,而绝大部分“官二代”从事负责人以外的其他五类职业.工作变动及时代变迁使得“官二代”职业层次总体有所提高,但女性的提高程度小于男性.性别、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及工作获得途径对“官二代”能否成为负责人具有显著影响:女性成为负责人的可能性总体小于男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更容易成为负责人,提高受教育程度对男性成为负责人的影响大于女性;求职/应聘能够显著提高女性成为负责人的可能性,党员身份和自主创业对女性成为负责人的影响大于男性.  相似文献   

9.
实证研究表明,现阶段山东农村女性受教育年限与经济收入二者间呈非线性关系;影响女性收入的主要变量是多种经营收入而非教育投入;女性教育收益普遍低于男性;经济发达及职业选择多元化地区的女性教育收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女性;农村公益性技术培训及农村女性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等外界因素影响了教育收益规律的常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山东农村女性教育收益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证研究表明,现阶段山东农村女性受教育年限与经济收入二者间呈非线性关系;影响女性收入的主要变量是多种经营收入而非教育投入;女性教育收益普遍低于男性;经济发达及职业选择多元化地区的女性教育收益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女性;农村公益性技术培训及农村女性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等外界因素影响了教育收益规律的常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业的意愿显著增强。全球女性在政治参与、经济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要求。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子女照料与其职业劳动之间会产生了影响和矛盾。本文通过对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城市部分数据分析,利用OLS的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子女照料对城镇女性收入的影响,以希望为女性的就业和劳动提供政策性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探讨了城市化、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短期内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是先缩小后拉大,而产业结构升级则是先拉大后缩小。但从长期来看,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均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此外,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要大于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食品价格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成本和福利水平。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食品价格波动对福建省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的影响,分析发现:在以恩格尔系数指标衡量的生活水平下,食品价格波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是其对高收入群体生活水平影响程度的3.5倍,而且从中等收入群体起,影响程度开始较大程度减弱。据此,本文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CHNS数据对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收入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是女性非正规就业收入较低的重要因素,即使在控制一系列个人、家庭、职业、非正规就业类型和地区特征后,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月工资仍旧明显低于男性,而且性别收入差距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的影响对性别工资差异的解释所占比例之和在30%左右,性别工资歧视的贡献仍非常显著,即非正规就业内部也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就业结构动态优化指数( EMI)、经济收敛诊断估计法和泰尔熵指数区域分解法,对我国中东西三大政策区2000-2010年间就业结构优化效应、经济收敛速率与收入分配格局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经济收敛和就业结构优化显著影响我国区域收入分配差异。若经济收敛条件内生,就业结构优化与收入分配差距呈负相关关系;若经济收敛条件外生,则就业结构优化与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正相关。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差距极化效应明显大于就业结构优化调整带来的收入差距涓滴效应。  相似文献   

16.
王欣 《商》2013,(10):279-279
男性比女性更看重儿童面孔与自己的相似性吗?在直系子孙中,自我相似性在减少不确定的血缘关系方面对男性的好处大于女性。然而,在旁系亲属方面,男性和女性完全相同。但现有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在本研究中,向14名男性和15名女性呈现儿童面孔图片,要求他们判断面孔的吸引力、可接受性和熟悉度。研究发现女性对与自己相似的儿童面孔有显著偏好,在最高水平的相似度中,更多男性比女性识别了自己。面孔偏好随着面孔熟悉度的增长而增长。  相似文献   

17.
消费信贷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领域,消费信贷的发展对于扩大我国内需有着重要意义,而消费信贷的主要需求来自中等收入阶层。为此,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信贷需求,并对商业银行如何满足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信贷需求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就业与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是当前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最受关注的两个热点问题。就业与收入公平分配既存在正相关,又存在负相关。就业的收入功能和就业机会公平与收入公平分配存在正相关,而就业——收入体制的不完善、非正规就业则不同程度地导致收入的不公平分配。正确处理就业与收入公平分配的相关性,必须强化其正相关,弱化其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文章认为,城乡收入差距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度",城乡收入差距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应该满足城乡收入差距的"度"的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度"。并且,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太快,而是因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太慢。对影响农民收入因素的分析就是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席毓  孙玉栋 《财贸研究》2021,32(6):1-11
基于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收入偏离常态化的现状,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纵向财政失衡对预决算收入偏离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省级地方政府预决算收入偏离处于较长时期的"超收"状态,不同区域内的超收规律基本一致,但超收幅度有所差异;纵向财政失衡对地方财政收入偏离度呈现正向影响,且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偏离度呈现负向影响,这种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当纵向财政失衡程度低于门槛值时,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有所减弱.促进经济发展考核指标的多样化、增强地方政府财权与支出责任的匹配性以及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可以作为缩小地方政府预决算收入偏离度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