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三农",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就如何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依然存在较多的缺陷,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本文针对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依然存在较多的缺陷,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本文针对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滞后。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突显出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既是短期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更是从长远角度保证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从金融基础建设、政策环境建设、经济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近多年的改革,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主要是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低、农民贷款难、小额信贷发展不足、邮政储蓄资金严重外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差、政策性金融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我们认为,解决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以中央农村金融改革的方针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构建一个多种形式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的、竞争性、开放性的农村金融体系,采取全方位的政策措施来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金融基础。  相似文献   

6.
构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滞后,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突显出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既是短期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更是从长远角度保证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从金融基础建设、政策环境建设、经济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个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多年来,由于商业银行经营重点的转移,农村金融市场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在独立支撑,然而,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组建后,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可能会有所削弱。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对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那么当前条件下如何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呢?  相似文献   

8.
建立发展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明昌 《中国金融》2006,(12):28-29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工业反哺农业、国家从总体上对农业和农村给予支持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市场机制向农村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它将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完善农村金融结构以及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而金融结构的完善和金融体系的深化反过来必将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金融机构逐步收缩,信贷资金大量流失;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趋势加强,偏远落后地区面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系统性风险严重,农村金融机构效益较差等。为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10.
刘仁伍 《南方金融》2006,(12):44-45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针对海南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弱化的现状,作者重点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指出了农村金融体系弱化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重点,以及如何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信用担保体系等构思。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这一战略举措需要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但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却存在许多不足,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适应。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金融的要求采取有效对策,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理所当然。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农村金融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北京市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一个金融机构是否具有竞争力直接体现在它的服务意识是否强烈、服务品种是否丰富、服务手段是否多样以及服务方式是否便利上。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将农村金融问题列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河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河北省农村金融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为推进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关键穴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是新形势下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对于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金融“新政”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锋  肖东平 《济南金融》2007,(1):29-31,34
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制定发布,拉开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重塑农村金融体系的序幕,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被誉为我国农村金融“新政”,经济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对其寄予厚望。那么“新政”是如何破解农村金融困局,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试点乃至全面推行时能否预判和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从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稳步实施,本文试作一一解读。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是推动农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如何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做好我国农村金融的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新形势下,农村金融必须做好组织体系、金融体制和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构建和谐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以支持“三农”为重点,结合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建立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四大金融“支柱”对新农村建设不同层次资金需要的网状覆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是建设新农村的命脉——访全国政协常委马永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马永伟。记者: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采访,我们想请您谈谈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话题。您先后担任过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和中国保监会主席,对农村金融以及金融服务“三农”问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近两年又进行了农村金融专题调研,对此一定有更深的感受。那么,我们就从这里谈起吧。马永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相似文献   

20.
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再上新台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纲 《中国金融》2008,(1):12-14
对农村信用社改革形势的总体判断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事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此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由银监会负责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