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发劣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一直希望中国的企业家抽点时间在制度的层面思考一下自己的企业,在很多我写过的文章里,我也一直在用很多不同的案例陈述许多企业因为在制度上的准备不足,酿成了很多遗憾。我在我的一本叫《过坎》的书里,也提出了中国企业“非制度生存”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就来自杨小凯教授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有意思的是,当年,小凯教授提出“后发劣势”之后,经济学家林毅夫即写了篇《后发优势》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读。  相似文献   

2.
马宇 《大经贸》2005,(6):36-37
在缺乏适宜的宏观制度环境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明星企业海尔。  相似文献   

3.
记得好像是1985年,我买过一本讲企业文化的英文书,当时只觉得书名新奇,没有真看懂。后来在公司里,我也不断提到企业文化,但只是一般概念,很苍白,也起不到作用。再后来,我们也请过清华大学教授来公司讲企业文化。我自己也研讨企业文化,也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一直到最近,还有人向我提起华润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4.
吴洪刚 《商界》2007,(9):69-69
20年前,10亿元即是中国企业的极限。 10年前,中国当时的企业巨头也不过100亿元。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企业已经超越了了1000亿元,更有无数企业,在其未来的5年计划里,将打造千亿帝国作为其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心中一直有坐金字塔,它牢固的盘踞在我的广告影像里,那么和谐而稳定。那么独立而清澈的绽放着光芒。塔的两基是中国的媒体和广告公司。塔尖是中国的企业,它们那么安静的运转,如此和谐的聚合着彼此的力量。这才有了中国企业品牌的挺拔崛起。有了中国媒体的成长和成熟。有了广告公司的藤爬树的快乐生活。三者一塔见真情,在广告风起云涌的今天,用理解、依靠、宽容、用温暖的希望支撑着中国企业品牌的崛起,如此情怀,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相似文献   

6.
探索中国品牌的体验化和国际化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多年的广告生涯,一路走来,我们帮助许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做品牌策划、营销传播;随着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品牌意识的觉醒,我们开始帮助中国企业打造国际化的品牌。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我们的行业里没有一个中国人控股的国际品牌。然而,一年后的今天,我看到这个梦想开始渐渐成型。  相似文献   

7.
王慎 《商业会计》2007,(3):48-49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并购是实现企业重组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然而,从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就全球范围来看,在过去二十年里,有65%以上的并购是失败的:我国并购失败的案例也很多,如:河南春都、深圳创投、湖北猴王、郑百文等等。导致并购失败的原因很多,但财务风险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结合并购失败的案例,从财务风险的角度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为企业并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20年(1984—2004)里,中国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而在进人下一个20年的时候,中国企业陷入了集体性的迷惘。在纷至沓来的机会驱动下,很多企业在过去的20年里莫名其妙地做大了。  相似文献   

9.
顾立基 《浙商》2010,(14):23-23
多年来,我们一直淡民营企业资金短缺,大家做企业没有钱,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现在问题又倒过来了,随着中国资产的金融化,很多资金在寻找出路。中小企业在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就是耍寻找新天使投资人和新风险投资。  相似文献   

10.
刘宝红 《商界》2010,(10):75-77
近十年来,本土企业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我在北美市场看到海尔的产品,丝毫也不比竞争对手的差;华为在全球攻城略地,得到一个又一个的电信大合同;中国造汽车进军全球,只是时间问题。本土企业的执行力之强,让绝大多数西方企业望其项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能节节攀升。但是,一俊不能遮百丑。很多本土企业在细节处理、系统建设、流程改造和人才培养方面还是乏善可陈。人海战术、低成本、低效益、低质量,仍旧是很多本土企业的标志,也制约了他们从优秀变卓越,由本土变全球。  相似文献   

11.
张叶秋 《市场周刊》2005,(15):48-48
近年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很快,以前我们一直是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最近也开始关注一些东方国家。人才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中国企业竞争力在国际上之所以不强,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倪婷  陈有为 《商业科技》2014,(31):251-251
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构成部分,一直广泛被重视,国外很多国家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在中国,还没有创建企业环境会计理论和适应中国国情的指导方针,也没有建立强化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本文中,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了详细的思路,以创建我国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以增强和提高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履行科学发展观,可以达成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昕 《商》2014,(44):63-63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养老保险开始进入中国的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三十多个年头了;随着企业的发展转型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相应改变,在不同的阶段以及时期,企业雇主和企业退休员工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上的纠纷和利益冲突事件也是时有发生,因此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也一直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今天,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漏洞层出不穷,定期的对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适应性的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于上,基于相关的统计资料,对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进行一番论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14.
苏旭 《浙商》2007,(14):63-63
两年前,曾经有一本红极一时的书《隐形冠军》。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我也不例外。 之后,我曾寻访过浙江一些颇有“隐形冠军”相的企业。只可惜,跟那本书里写的一样,他们大多对于自己的市场策略、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讳莫如深。很幸运地,这次采访钱江弹簧厂,让我立刻感到,这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隐形冠军”,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它就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施建石 《江苏商论》1999,(10):23-25
<正> 我多年来一直在企业工作,最近几年十分关注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常琢磨、探讨影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成效的因素,并通过解剖、分析,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运用于企业的具体实践。我觉得:企业改革的关键是强化管理;强化管理也是改革,是改革的延伸和确保改革旺盛生命力的支柱。  相似文献   

16.
沈南鹏 《商界》2008,(2):46-46
如果要说到这一年来的遗憾,我想就是中国的市场太大,中国的机会太多,而红杉资本作为国内VC的领先者,也仅仅只能竭尽所能地去帮助那些新生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会遗漏掉很多有潜力有希望的企业。  相似文献   

17.
阿里巴巴一直服务于中小企业,我们对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状态了解了很多。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从未消减。但很多企业只是将文化上了墙、上了报,组织员工学习、考试,这仅仅是做了企业文化的表面工作,基本停留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没有将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实质的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林新伟: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中国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面临的新课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个人在这个领域也探索多年,我相信能用自己积累的一些经验帮助中图企业成功的走出去,协助他们拓展北美的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钟朋荣 《商界》2006,(10):22-25
50年来,中国的企业一直在服“西药”,先是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接着是上市公司制度风光无比。其实,祖传的和当下土生土长出来的“中药”,才更能让中国企业强身健体。[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