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李彦林 《杭州研究》2009,(4):108-112,117
一党执政在中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中国不合适搞多党制。西方多党制也存在很多问题。事物都有两面性,偏见、世俗、习惯、权威导致了误解,混淆了“一党执政”与“一党专政”的涵义,造成当前巨大困境在于官方和学术界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一党执政在中国的逻辑必然性。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一党执政在中国的合法性与必然的历史逻辑。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孕育、分离、成长、消亡这一逻辑的、历史的必然角度来揭示中国一党执政逻辑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又是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更深刻的把握,本文就着重从历史必然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又是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更深刻的把握,本文就着重从历史必然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中国实现“中国梦”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是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与中国近代历史命运相激荡、人类文明演进大势与中华文明转型相交织的结果;是中国社会历史逻辑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相互推进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得益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系统理论的提出,即以科学的政治选择为根本方向;以渐进的政治战略为发展步骤;以崭新的政治模式为实现动力。它是邓小平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世界各种类型现代化发展特点的优化整合与历史超越,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中庸”已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重要思想和准则。本文概述了孔子“中庸”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阐释了孔子“中庸”思想理论渊源及逻辑起点:首先,原始巫术图腾时代向人本位转变的观念为孔子“中庸”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深远的历史文化及优秀的思想成果为孔子“中庸”提供了理论渊源;再次,社会动荡致使思想纷繁杂乱,基于历史现状,人们渴望能拥有统一理论来指导生产生活;第四,“尚中”观念成为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抗战结束,从解放战争初期到新中国诞生,经历了一个缘起、形成、发展、衰亡直至破产的历史演变进程。然而,历史上"第三条道路"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研究和分析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探寻其内在规律,对深刻认识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抑制西方"第三条道路"思潮的渗透,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国情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共90个春秋,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人民前进;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才能够稳定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新广西。  相似文献   

9.
何得桂  戴慧敏 《发展》2006,(7):50-5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不光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农村建设是对中国经验与中国道路的鱼新回归。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和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的提出必将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产生深刻的影响。本试图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与主线出发来探讨新形势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党的十七大报告又郑重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大法宝。”冲破思想和体制的束缚,进一步改革创新,很快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政治话题,掀起了继续解放,思想的大潮。  相似文献   

11.
“中”的思想遍布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它根源于中国的自然国情,演变与丰富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于如何定义“中”,作者在提出其基本内涵之后,从中原、中庸、中道以及“中间主义”等维度对“中”进行延伸理解,以实现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概括。总结来看,“中”体现了中心、平衡、道德、全面、稳定等状态。对于“中”的表现,可以从中国地缘政治、外交及内政等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联通的视角来综合把握,尤其需要对中国外交的“中”进行系统分析。同时,作者把“中”与西方的“制衡”一词进行比较,进一步体现了“中”的独特价值。如何理性看待“中”在中国内政外交中的优势和难题,其实就是如何摆正“中”的位置、逐渐走到“中”的位置进而发挥“中”的最大价值。今后,中国发展将继续在“中”的道路上前进,即通过不断改革来释放内部压力与促进更好的开放,进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稳中有进”。中国将在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克服自身不足的道路上创造人类发展的更大辉煌。  相似文献   

12.
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历史起点。新起点不但对发展的要求更高,而且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在新起点上推进新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会组织的一个细小分支--行业社团着手,探讨当代中国社团组织的转型发展。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国家自上而下设立的行业社团带有明显的过渡性,需要遏制其进一步行政化的冲动,不断向市场化和社会化演进。文章通过对行业社团改革的逻辑起点、动力因素和转型困境的分析,指出当代中国行业社团社会化转型的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本国发展实际,汲取广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The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was the primary source of Britain’s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Japan’s economic takeoff. The Chinese domestic mechanized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experienced a boom during the interwar period and became the leading industry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lthough it failed to gain domestic leadership against Japanese funded firms. There is a debate on the role of external finance on firm growth both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and historical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context. The literature offers several competing hypothe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industry growth such as “modernization”, “oppression” and “efficiency” argument. Our empirical results using firm level data between return of capital and the size of the capital indicate a clear positive effect of external finance on firm growth. This supports the “modernization” hypothesis and suggests that the causes of the mediocre performance of the Chinese-owned spinners relative to Japanese mills may have been mismanagement, undercapitalization, lack of reinvestment incentives, and low labor productivity etc.  相似文献   

16.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它对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和发展,产生出了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表明了党的各代领导集体是社会主义传统的继承者和维护者,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
以双城构架模式下公路改城市道路的规划思路梳理为切入点,以"整体谋划、双城互促、全面融合"为原则,提出基于中小型经济生态圈视角和典型道路功能带视角的公路改城市道路的规划策略,并以准格尔旗薛大路为例,对提出的规划策略进行实例印证.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城市道路弥补了原有公路的不足,促进了城市组团间的有效联系;道路横断面改造和道路景观改造成果提升了原有道路的景观性和经济性,为发展道路景观经济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的软实力,被视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力。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尤其是南北钦防四市同城化的发展,绿城南宁需要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同城化背景把城市文化定位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圈内的产业研发中心、最具东南亚风格的中国城市、以及“双核心”先锋城市—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和中国东盟经济区的“桥头堡”核心城市,塑造南宁城市文化形象以助力城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管理学者在根据主要源自西方管理的理论进行研究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中国情景下出现"水土不服"。这是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模式的差异总是被忽视,但这些差异不论在本土化管理学理论探索,还是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所产生的"后见之明"认知偏差,是国际管理学界正在激烈争鸣的领域。作者认为西方学者片面地强调和放大了整体性思维的弊端,而忽视其存在的正向作用。文章以"互动公平与员工承诺"的员工激励机制为基础模型,在加入"后见之明"认知偏差作为关键调节变量之后,论证了"事后诸葛"并非一无是处,它其实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以成为组织的润滑剂。文章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构建本土管理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