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檀 《商界》2008,(5):100-100
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上,A股投资者要避免当炮灰的唯一办法是盯住H股。A股投资者有可能在两个方面成为炮灰,一是A股的估值权力被美元投资者俘获,二是A股的市场化定价被市场扩张俘获。  相似文献   

2.
徐刚 《新财富》2006,(1):40-42
随着国际化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建,A股估值和海外市场已基本接轨。境内外市场的联动性正在增强,但相对于海外市场的估值因素将不再未来行情的主导力量。未来A股公司的走势将主要决定于其业绩增长情况;由于全球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盈利增长也会逐步降低,成长型股票的增长优势日益明显。[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徐刚 《新财富》2004,(10):42-44
国内优质企业的海外上市,将迫使本土市场放弃对本土公司的定价权。这不仅导致海外市场低估中国企业的真实价值,还将迫使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被动地与海外中国股票接轨,引发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为做大作强本土市场,建议停止海外发行股票、搁置QDⅡ、壮大国内机构投资者、实施批股式发行做市商制度、推行全流通。  相似文献   

4.
中国A股市场发展至今,在改善融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A股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估值问题便是其一。股票估值问题一直是资本市场争论不休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市场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从定性、定量两个角度较为系统的对A股市场估值进行分析,将对提升A股市场估值,推动A股及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A股市场经过将近5年的调整,股权分置改革逐步解决了制度性、基础性问题,估值与国际水平逐渐接轨。2006年是股市告别传统旧制度,迎来新制度历史性转折年。当然,要想在股市中盈利.除了正确把握住股市运行节奏,选择明智的投资策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挖掘出未来股市行情“领头羊”。  相似文献   

6.
何铭宇 《新财富》2006,(3):24-25
全流通为外资并购A股上市公司提供了良好环境。尤其是股改普遍采用送股的方式后,很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趋向分散,而分散化的股权结构极易引发控制权的争夺,同时,中国A股市场较低的估值水平,低于净资产甚至重置价格的市场价格,都降低了并购成本。  相似文献   

7.
陈李 《新财富》2009,(5):36-36
2009年以来,A股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一方面,A股似乎独树一帜,在国内强劲流动性推动下,股票市场估值水平大幅上升;另一方面,A股好像又在引导全球市场。在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的同时,欧美经济也在加速见底,最近1个月全球股票市场也逐渐出现企稳迹象。就在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做出经济即将复苏判断的时候,投资者却犹豫起来。因为影响A股市场的关键因素已经发生变化,从流动性转向了基本面。  相似文献   

8.
从血缘上说,A股市场和H股市场几乎有天然的渊源,地域上相近,亦有不少股票横跨A股和H股,以至于香港股市常常被作为A股市场的参照物被提起。关于A股市场的缺陷,香港市场的经验,这些话题在A股下跌到相对底部的时候被反复提起。针对这些问题,作为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委员、香港大福证券董事总经理的黄绍开先生可能更有发言权,在香港证券市场驰骋超过20年,同时又经常赴内地,而且多次给证监会官员授课,对A股市场也是了然于胸。自然,在接受记采访的时候,话题就从A股和H股会否价格接轨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袁宜 《新财富》2010,(11):31-31
申万试图自上而下地预测“十二五”期间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速,进而探寻中长期A股市场的合理估值水平。预测的逻辑如下:先预测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速,再预测GDP增速,接着是全社会利润增速,然后是上市公司利润增速,最后是与该增速对应的合理估值。结果显示,A股市场未来5年的合理PE应在15倍左右。  相似文献   

10.
徐疆 《中国市场》2013,(35):46-50
2013年上半年A股市场先期在经济好转与银行股估值修复的背景下强势拉升,随后由于经济增长乏力与房地产调控因素而停止涨势,最终在天量社会融资的情况下再度拉升,最后热钱流出,银行间市场爆发流动性危机导致A股雪崩式下跌。认为美国退出QE,资金回流美国,黄金进入熊市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未来中国很可能面对一场热钱大撤离的挑战,2013年后半年流动性对A股的影响甚至要超过经济基本面对A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市场观察广告主》2007,(12):103-103
美联储8月中旬降息.刺激全球股市从次级债危机中反弹.但10月中旬以后.一方面出现获利回吐,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次级债损失的爆发,再加上油价创历史新高等因素.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忧虑又有所增加.导致全球股市再度大幅回落;香港H股市场出现接近30%的下跌;A股市场本来估值已高.涨幅较大,再受到国内管理层防范资产泡沫.  相似文献   

12.
沈城 《新财富》2006,(6):56-58
H股——私有化——A股,抑或是旗下多家A股或H股——私有化——打包整体上市,对中国的很多大型企业来说,并不是从公众公司再到公众公司的简单回归,而是一个资本增值的精彩游戏。 中国相当多的大型国有企业旗下的公司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深沪交易所上市,由于横跨低市盈率的H股和高市盈率的A股两个市场,进而衍生出了将H股私有化转而注人其A股上市公司的冲动。为了将私有化后的H股公司注人旗下的A股公司,大股东们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等运作,提升A股上市公司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最终使得原来的H股公司能够以远高于私有化时的估值水平注入A股公司。 受此启发,利用A股市场渴求大型企业的强烈欲望,以及国资委做大做强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需要,借助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历史性整合机遇,这些国有大型企业开始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私有化以前分拆上市的公司,再打包起来整体上市,以获取高价发行带来的溢价空间。而降低私有化成本的措施,过分一些的是通过大额计提等手段调整业绩去压制股价,委婉一些的则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控制要约价格。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后续国有大型企业的私有化案例,将是这种模式的不断翻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刘旸 《新财富》2007,(6):54-58
全流通的市场格局完全改变了中国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将“估值看净资产、考核看净资产、融资贷款还看净资产”的畸形估值系统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市值交易、市值考核、市值增发”。国资委在研究将上市公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指标从净资产改为市值,证监会在为以市价作为增发基础价格的融资办法进行探讨,上市公司的并购操作开始更多地提及“市值”以取代净资产溢价的定价方式,市值重要性的提升直接导致了对市值管理关注度的提升。然而从目前A股市场的市值管理实践看,绝大多数停留在提升股价与完成管理层激励的短期目标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新财富》2008,(3):72-73
保险股在A股市场的稀缺性与中国股市步入高潮的有利发行时机,使得中国人寿作为保险“第一股”,在合理估值的基础上获得了较高的溢价,其招股时冻结的资金数额、发行摊薄后的市盈率,均刷新了市场纪录。  相似文献   

15.
周鸿武 《商业研究》2002,(10):51-54
我国的B股市场于 2 0 0 1年向境内居民开放 ,这不仅对中国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且更将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但如果B股市场要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 ,就不仅要在政策取向上搞活B股市场 ,更重要的是要发展B股市场 ,拓展其生存空间 ,确立其特定的概念 ,并在制度上实现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6.
陈李 《新财富》2006,(8):26-27,30
过去8个月,A股市场不断上涨,许多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资金泛滥。信贷和M2增长始终居高不下,年均10%的GDP增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3%,资金泛滥推动估值水平上升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叶檀 《商界》2008,(2):18-18
瑞银这只替罪羊的存在,说明H股市场与A股市场一样,已经成为政策市的组成部分,或者往大里说,成为中国金融整体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市场观察广告主》2008,(7):103-103
A股市场4月24日因降印花税单日反弹9%,惯性上冲至5月初后逐渐盘跌.又跌破3000点最低至2700多点。个股普遍下跌,传媒股估值水平高、难以抗跌,个股跌幅在30%以上的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9.
刘鸿雁 《北方经贸》2005,(9):106-107
本文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各自的定价机理比较分析入手,结合不同股票市场股价差异的形成原因,对国内A股市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研究,并指出A股市场股价国际接轨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  相似文献   

20.
2013年上半年A股市场先期在经济好转与银行股估值修复的背景下强势拉升,随后由于经济增长乏力与房地产调控因素而停止涨势,最终在天量社会融资的情况下再度拉升,最后热钱流出,银行间市场爆发流动性危机导致A股雪崩式下跌。认为美国退出QE,资金回流美国,黄金进入熊市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未来中国很可能面对一场热钱大撤离的挑战,2013年后半年流动性对A股的影响甚至要超过经济基本面对A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