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山县蚕桑生产面临的困境与出路邓国和(一)玉山是全国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蚕桑生产历史较长,产茧量近15000担,茧丝绸加工企业完成产值和税利分别在1000万元、100万元左右。但是,近一、二年来,蚕桑生产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发展状态。一是种桑养蚕数量下...  相似文献   

2.
李鹏 《农家之友》2009,(15):21-21
今年以来,靖西县针对蚕桑产业暂时出现的疲软市场周期,结合本县实际,继续强力推行“南烟北桑”农业生产战略,实行蚕桑基地大户、科技培训兴农、桑冈套种提高单产等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完成桑网低产改造3000亩,巩同老桑尉面积1.3万亩,确保蚕桑产业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1年10月20-21日,全国蚕桑生产座谈会在浙江省湖州市铝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紧紧尉绕产业发展、生产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以建设现代蚕桑生产基地、优质蚕茧基地、蚕业标准化基地和培育壮人龙头企业为抓手,全面推进蚕桑产业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瞄准市场上蚕桑配套服务促共富邢宗胜,赵连生,王恕忠1989年以来,江苏省泗阳县裴圩乡立足当地实际,瞄准市场行情,大力发展蚕桑生产,及时兴建龙头企业,促进了乡、村、农户共同走上了富裕之路。一、选准蚕桑路,引导大发展1989年以前裴圩乡仅有三联村的360...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用工成本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对蚕桑行业来说,意味着养蚕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增加,蚕期雇佣临时劳动力变得价格昂贵。加上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报酬较高,即养蚕的机会成本较高,农民从事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目前,江苏蚕桑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较为明显,养蚕副业化相对突出,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声波 《中国农史》2002,21(3):9-17,67
四川蚕桑事业在中国经济史上曾有非重要的地位,而民国以来趋于衰落。本文从多学科角度全面审视了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本原因,明清赋税内容的改变及江南丝织业的兴起,使四川蚕桑事业由宋以前的自蚕自织转变为以生丝产销为主,过分依赖外部市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四川生丝出口受严重打击,从此一跨不振。希望今天的西部开发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7.
黄世瑞 《中国农史》2006,25(1):140-141
一、启沅乎?启源乎? 《蚕桑谱》(又名《广东蚕桑谱》)是广东第一本关于蚕桑生产方面的农书,作者为清代陈启沅。但不少人误认为是陈启源,甚至有一定影响的工具书辞典也这样认为。陈启沅与陈启源,虽只是一字之差,与大局的关系不是很大,但毕竟应实事求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此其一。其二,亦可避免与清代另一个真正叫陈启源的名人混同起来。因为清代真有个陈启源,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蚕桑产业受到重视。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蚕丝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蚕桑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趋势,具体养殖技术在不断创新和优化。探讨了提升蚕桑经济效益的途径,以促进蚕桑养殖行业有序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工补农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徐学明近年来,我们依据价值规律的要求,结合巴中市实际,把蚕桑作为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抓蚕桑生产发展,我们感到实行以工补农,合理调整贸、工、农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失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  相似文献   

10.
一是发挥传统资源优势,做大蚕桑产业。千阳自古就有栽桑养蚕、织锦绣花的传统。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传统产业优势,县委、县政府将当时利税看好,发展前途不大的烤烟退出,专门发展蚕桑。组建县缫丝厂,生产白厂丝,蚕桑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截止目前,全县桑园面积累计达到5.8万亩,2005年全年养蚕2.6万张,产鲜茧890吨,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缫丝工业基地。缫丝厂也由初建时的2400绪手工缫丝发展成为现在的4400绪自动缫丝。  相似文献   

11.
突出蚕桑生产 发展规模经侪向腾杰苍溪县江南镇地处嘉陵江畔,与县城隔江相望,全镇21村,24079人,耕地18763亩。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统一认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和发展生产)力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蚕桑,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8600亩(不含非...  相似文献   

12.
从2001年以来,我县的蚕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3.
文献编辑与蚕桑实践是清初蚕桑知识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讨论了这一时期来源不同的蚕桑知识形成的条件、形成过程、知识表达以及传播路径。实学思想、人口压力、经济利益、政治理想等因素相互交织成为清初蚕桑知识形成与传播的重要动因;不同层面的蚕桑知识在传播过程中不断相互转化;直接来自生产实践的蚕桑知识往往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蚕桑应用塞雁牌丰产素的试验增产效应报告为落实科委下达的"星火计划"任务,我县在1992年春、秋两季在蚕桑生产上,试验推广了塞雁牌丰产素。全县桑园喷施5000亩,蚕儿添食5000张,计增产桑叶470吨,蚕茧15吨,现将情况作如下报告。一、试验地点:霍山...  相似文献   

15.
(接上期)1124  蚕桑辑要  清·胡学阶  1871或此前  存  交通大学图书馆1125  蚕桑辑要  清·叶向荣  1882  佚  叶向荣《农林蚕说》提及1126  蚕桑辑要(一作“农桑辑要”)  清·陈仲昭  不分  1897  存  安徽省图书馆1127  蚕桑辑要  清·郑文同  1898  存  北京图书馆1128  蚕桑辑要  清·谭仲麟  不分  1875—1908  存  浙江省图书馆1129  蚕桑辑要合编  清·尹绍烈  不分  1864  存  农遗室1130  蚕…  相似文献   

16.
《蚕桑合编》是晚清著名的蚕桑古籍。道光朝文柱首刊,沈则可重刊,且误刊人名。同治朝长江下游南北两岸多次重刊,书名多变,内容增删不一。光绪朝《蚕桑合编》衍生蚕书增多,流传广泛,人物交织,辑录明显。《蚕桑合编》及其诸多衍生蚕书的出现,契合了晚清官绅大规模劝课蚕桑的时代背景。文章以晚清劝课蚕桑历史脉络为核心,通过内容与人物的微观视角,探求蚕书版本差异、撰刊顺序、层累谱系、人物网络,理清了《蚕桑合编》的版本及其流传过程。  相似文献   

17.
赵丰 《中国农史》1991,(4):49-56
唐代蚕桑技术史向来鲜为学者重视,原因是史料太少,本文通过对唐诗的索查、钧沉,辑录了大量唐代蚕桑技术史料,勾画了唐代蚕桑生产技术的轮廓。  相似文献   

18.
日前,重庆市垫江县白家乡湖滨村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8名蚕桑技术人员正在为250名村民。上蚕桑课’。针对村民反映雨水季节晚秋蚕上簇时间慢的现状,该村通过“一事一论”,决定请来技术员为村民现场示范讲解。“瞎打莽撞这么些年,几分钟就让我掌握了真正的技术。”养蚕大户汪传德告诉笔者。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江南蚕桑区普遍存在着清明占卜叶事的习俗,蚕桑户通过各种方式占卜当年桑叶丰歉、叶价高低。这一习俗的形成与传播是当地蚕桑生产兴盛的折射。随着蚕桑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进程,江南桑叶市场不断发展,并涌现出一批专门交易桑叶的特色市镇。叶市价格剧烈波动的特性,让种桑、养蚕的农户以及专事桑叶贸易的经营者都承担着很大的经济风险。作为蚕桑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女性成为经济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卜叶正是为了缓释这种风险和压力而产生的民俗事象。这类习俗既反映了农户希望借助超自然力量消灾祈福的心理,也指导着农户调整蚕桑生产规模,推进了江南蚕桑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阳春蚕桑     
阳春市于1974年开始种桑养蚕,1984年生产蚕茧已达500吨以上,成为广东省蚕桑生产基地。近20年来,蚕桑种植面积和蚕茧产量连年增加,从1998年起蚕茧生产量连续5年位居广东省之冠,是广东省蚕桑生产大县(市)。目前,阳春市正着力打造“中国蚕桑之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