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研究目的:揭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作用机理,并检验风险分担机制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方法:运用PSM-DID方法、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结果:(1)农地抵押政策可以提高大规模农户的信贷可得性;(2)农地作为抵押物的处置风险是影响农地抵押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农地抵押+农地流转市场”和“农地抵押+第三方组织”两种风险分担机制均能有效降低农地经营权作为抵押物的处置风险,进而可以强化农地抵押政策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改善作用。研究结论:农地抵押政策的进一步推行需要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农地的处置风险,以提高农户的信贷可得性。  相似文献   

2.
农户在进行农地抵押贷款时存在丧失抵押物的可能性即失地风险,这一风险及其预期损失会影响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本文利用江苏省试点区91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抵押风险对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户主年龄、风险偏好以及农户家庭兼业程度这三个与农地抵押风险相关的变量对农地抵押贷款需求均具有显著影响,抵押风险是影响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决策的重要因素。同时,农户生产规模以及农地抵押价值对农户的农地抵押需求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为了推进农地抵押工作稳妥健康发展,应完善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农业保险并建立失地农民公积金等为农户提供外部风险补偿,缓解农地抵押风险。  相似文献   

3.
我国学界对农地抵押贷款风险的化解提出了多种学说,从农地抵押贷款所涉利益主体的复杂性来看,"风险分担说"与"保证与抵押双重担保说"最能平衡农地抵押贷款参与者与社会管理者的利益分配,同时辅之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信贷资金的风险、农民失地而影响生存的风险内化为农业经营者与信贷者的内部治理与激励机制,让天赋较少的农户得到更多的关怀,谋取商业利益者尽一份社会责任,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运用财税等经济手段给予适当扶持,才能更好地化解农地抵押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政策包括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颁证以及赋予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本文构建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理论分析框架,使用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和非试最地区707户样本农户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抵押的信贷供给效应初步显现,并且,金融机构的农地抵押贷款供给具有规模偏好特征。农地确权和农地流转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名义信贷需求,但由于受到现阶段农地抵押法律的限制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43.24%具有名义信贷需求的农户依然无法有效表达其信贷需求,仅能将名义信贷需求转化为潜在信贷需求。修订限制农地抵押权的法律和完善农地抵押制度,将有助于改善这部分具有潜在信贷需求农户的信贷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辽宁省昌图县288个农户为样本,基于农户视角对农地抵押贷款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农地抵押贷款对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增强农户贷款及还款能力的心理预期、改善生产经营及收入状况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满意度水平较高。进一步地,实证分析了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绩效,结果表明,农地抵押贷款显著地提高了农户的农业收入,特别是对中低收入农户而言,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Boucher、Carter和Guirkinger关于风险配给的研究观点,依据陕西省730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直接诱导式询问方法(DEM)对农户信贷过程中的风险配给进行了识别,并运用二元Logit模型对风险配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中风险配给型农户比例为6.16%;风险规避程度和谨慎程度越强、购买保险种类越多,农户越倾向于风险配给型,保险市场缺失是导致农户风险配给的一个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年龄、务农时间、从正规信贷渠道贷款、曾经创业和同意土地使用权抵押均对风险配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总资产与风险配给无关;信贷需求价格弹性变量不显著,大多数风险配给型农户信贷需求价格弹性为0,然而在极低利率下,风险配给型农户可能会进入信贷市场。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抵押贷款是解决农村地区资金需求不足的有效途径。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发展具有三个特征: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户贷款意愿强烈,渠道不畅暗流涌动,先行试验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抵押贷款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制度创新突破难,农民权益保障难,农地市场发展难。为了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应当以保障农民权益和改善农民生计为目标,赋予农民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土地权利,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开放农村土地抵押贷款,培育农村土地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同心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运行机制。系统梳理了同心模式的运作过程,并刻画了该模式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从信用社的定价策略与合作社的治理机制两方面深入剖析了同心模式的运作机理。研究表明,同心模式采取了抵押与贷款相分离的融资机制及"农地抵押+团体贷款"复合型担保措施,通过组建融资中介、实施复合抵押、推动市场整合显著改善了普通农户的土地抵押信贷配给。同心信用社的统一定价和信贷配给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策略选择;合作社将团体信用应用于内部治理意在明晰连带责任与共有信用的产权,从而促进团体间竞争,降低合作社监督及执行合约的费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构建一个包含农户信贷需求和供给的理论框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供需的影响。研究方法:Pr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从需求面看,农地确权对提升农户贷款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已完成确权村庄的农户贷款意愿比未完成的提升15.8%;(2)农地确权对农户贷款意愿的提升受农户投资需求的影响,农户投资需求越大,农地确权提升信贷需求的作用也越大;(3)从供给面看,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可得性具有正向影响,持有证书的农户申请农业投资贷款成功的概率比未持证的提升12.7%;(4)农地确权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促进作用受金融可及性的影响,农地确权对金融可及性较差农户的信贷供给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论:进一步增进农户产权意识和金融知识,构建多元风险分担机制,提升乡镇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推动农村信贷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农村信贷市场发展,进而巩固农地确权成效。  相似文献   

10.
意愿调查被广泛应用于对农户信贷需求尤其是创新型信贷产品需求的研究中。为了验证意愿调查结果是否可靠,本文以农地抵押贷款为例,通过随机控制实验方法模拟了贷款决策现实环境,利用298户规模农户的实验数据,比较了两轮意愿调查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的差异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意愿调查明显高估了规模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本实验通过自然灾害模拟和贷款产品信息干预构建了接近现实的贷款决策环境,影响了规模农户的风险决策态度,进而影响了规模农户对贷款需求的表达。据此,相关研究应当完善意愿调查方案以降低假想偏差的影响,提高意愿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农村信贷市场"联保贷款"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户信贷规模小、抵押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户贷款难。在其他条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若能够有效地增加农村信贷市场中农户的信息透明度,降低正规金融机构对实物抵押品的要求,则可有效地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正规金融机构通过实行“联保贷款”的信贷政策可以达到这种目的。研究发现,这种信贷政策是缓解中国目前农村农户贷款难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江苏沛县的农土公司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的经营目标、制度设计和贷款流程。将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创新模式与普通模式进行对比,发现创新模式在信贷支持上更具有优势,并且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降低融资门槛,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二是降低融资成本,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贵。创新模式的优势来源于其独特的风险分担机制,这使大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中获益,本文对该模式下的风险分担机制展开了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一是构建内在逻辑一致的法律框架;二是建立健全经营权价值评估机制;三是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14年西部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的581户农户数据,从农户经营类型视角切入,运用Heckman广义三阶段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信贷需求及约束程度。分析发现,西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农户受信贷约束程度不太明显;农户在面临资金困难时,对正规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强;信贷约束程度与农户经营类型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非农经营方式的农户由于缺乏土地抵押品导致受信贷约束的程度较大。因此,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机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解决非农经营方式农户的信贷需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国家农村金融综改区"资产主导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信贷数据,基于"资产主导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旨在缓解信贷配给的设计意愿,在考虑模型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及选择偏差的内生性因素下,结合借款人在信贷还款周期三个层次的还款表现,构建实证模型测度农地经营权变现能力及稳定性在借款人还款的三个层次中的有效担保效应。研究发现,第一,"资产主导型"模式下农地经营权在借款人还款的三个层次中均表现出显著的激励约束机制,其担保有效性在贷款进入逾期后仍有所体现;第二,农地经营权稳定性会影响农地经营权变现能力对借款人还款表现的影响,遵循押品"物权"而非"债权"的权益属性,这一结论符合试点区实际表现。据此,为有效控制农地抵押贷款第一还款来源风险,本文提出应适度整合地块、完善农地流转市场功能以提高农地经营权变现能力;金融机构确定贷款要素时应考虑农地剩余经营权年限在农地经营权变现的盈余空间。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梳理并分析贷款保证保险对农户受到的不同类型信贷配给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DID政策分析的方法以及实地调研的农户数据,构建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贷款保证保险的实施对农户受到的完全数量配给有显著影响,银行放宽了对农户抵押品的要求,降低了借贷门槛,从而缓解了农户因供给不足而受到的信贷配给,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对农户的交易成本及风险配给的影响不显著,总体来看,对农户因需求不足产生的信贷配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江苏省1315户农户调查数据对农地抵押贷款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农地抵押贷款需求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农地抵押贷款需求率较欠发达地区低34.78个百分点;由于不同地区农户生产经营活动性质不同,其农地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其中,兼业程度对发达地区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面积对欠发达地区农户农地抵押贷款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推进农地抵押贷款试点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在发达地区应着重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在欠发达地区应加大社会保障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基于辽宁省昌图县的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收入效应。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结果:如果不考虑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选择性偏差问题,则会高估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贷款的收入效应;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农户的收入效应明显,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贷款会使其总收入和农业收入显著增加;农地抵押贷款对农户总收入提高的效果大于农业收入,但差距不大。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增收作用,应构建多元化供给主体机制、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执行机制、加大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宣传力度、健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利用4省1014户农户样本数据,采用Probit、Tobit等方法考察了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中信贷配给的影响。研究发现,银保互联可以缓解农户面临的需求方配给和来自于供给方的数量配给。一方面,银保互联使得原本不愿意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农户将名义信贷需求转变为有效信贷需求;另一方面,银保互联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其完全数量配给和不完全数量配给都得到了缓解。总之,通过跨行业合作实现信贷和保险耦合的银保互联贷款模式对中国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现与风险:实践与案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四川省首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案例分析得出,"确权颁证""还权赋能"和"三权分离"是实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产权基础,地方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机制是实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组织和机制保障,以经营权为标的的权利担保和以地上附着物为标的的价值担保是实现农地经营权贷款的必要条件,经营风险、信用风险、担保风险和租金损失风险是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面临的主要风险。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健全经营权流转平台、形成复合型的抵押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是实现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降低风险的关键性制度和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20.
农村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是抵押担保难,主要是农村还缺乏相应配套的风险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因此,积极探索具有适合农村特点的抵押担保方式,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