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阳 《中外企业家》2013,(27):238-239
随着集团化办学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方向性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节点。在当前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应紧紧围绕"三链"即教育链、产业链、利益链,以教育链为根本、以产业链为核心、以利益链推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多个主体的力量,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应瞄准产业需求,剖析产教融合内在机理,把握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深化产教融合中企业主体地位,对接产业链建设产业学院,需明确定位,构建政府、产业、行业企业、高校桥接组织,依产业链建专业集群、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对接产业,为产教深度融合打通渠道,实现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机融合,信息、知识、资源要素双向流通。实现区域产业与教育长效协调发展,还需构建产业学院运行和利益共享机制,让价值在流动中增值,政府、产业、高校共建共享共赢,以产业学院建设为中心,形成良好的产教生态。  相似文献   

3.
华阳 《中外企业家》2013,(10):238-239
随着集团化办学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方向性问题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节点。在当前新形势下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应紧紧围绕“三链”即教育链、产业链、利益链,以教育链为根本、以产业链为核心、以利益链推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多个主体的力量,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基于虚拟物流的产业链整合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基于虚拟物流的产业链整合策略,构建了基于虚拟物流的产业链整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和模型流图,通过仿真验证了基于虚拟物流的产业链整合策略的可行性,分析了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各因素对产业链整合整体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杨  赵炎  李蹊  陈晓 《物流技术》2010,29(13):111-113
提出了基于虚拟物流的产业链整合策略,构建了基于虚拟物流的产业链整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和模型流图,通过仿真验证了基于虚拟物流的产业链整合策略的可行性,分析了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各因素对产业链整合整体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态工业园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实践形式,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有效途径,而生态产业链是生态工业园区最基本的构成单元.基于此,首先对生态工业园和生态产业链进行了界定,其次以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为例,从“关键种”企业、卫星企业、补链企业和支撑企业四个层次对如何构建生态产业链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顺利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邹晔  贺政纲 《物流技术》2014,(15):174-176
在分析报废汽车资源化产业链的基础上,使用考虑风险分担的改进Shapley值法构建了报废汽车资源化产业链利益分配模型,并用算例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8.
随着铝产业链不断走向完善,产业链中表现出物流系统滞后的问题逐步凸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铝产业链各环节间的高效协作,从而导致产业链整体优势得不到最大发挥。构建铝产业链智能物流系统平台,可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协作,推动产业链生产优势和流通优势紧密融合,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阮烨 《企业研究》2012,(18):19-20
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模式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在分析与总结"下承包模式"与企业家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成长模式缺点的基础上,理论构建了以产业链节点为核心、产业链节点、产业链为基本的中小企业共生、中小企业与产业链节点共生以及产业链共生的集群式国际化成长模式。该模式:给出了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产业链节点之间、产业链关键节点之间的共生方式;指出了共生集群式成长模式是中小企业在占主导地位的、渐近式与跳跃式相结合的产业链节点、产业链以及共生产业集群的国际化成长模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我国建筑装配式建筑住宅产业化发展问题,通过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结构模型,分析了产业链运行机制;运用博弈论方法,阐明了产业链存在PC构件生产和装配式建筑产品销售两个关键节点。研究还发现,政府对产业链内部和外部的干预对产业链发展具有驱动作用,能够促进预制构件厂发展,维持产业链运营稳定,提高装配式建筑产品市场竞争力。最后,还根据关键节点的特点及其上下游关系和产业链的驱动原理,从内部管理和外部完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国晨  刘朝  安珍珍 《价值工程》2011,30(1):109-111
本文以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学为理论依据,首先构建了HB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结构,从企业链、产品链、生产链、技术链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析,分析了产业链网的生态特性、循环经济特性和产业链网结构特性,在此基础上,又从纵向延伸和环向耦合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完善HB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链中间嵌入的企业成长机制——以英利集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产业链嵌入的全新视角,探析中国企业成长的有效机制。通过介绍英利集团在光伏产业中的成长过程,分析并指出产业链中间嵌入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解析了产业链中间嵌入的关键路径及成长机制,构建了基于产业链中间嵌入的企业成长模型。研究表明,在产业资本与技术积累相对落后的前提下,产业链中间嵌入是我国企业突破跨国公司钳制、向产业...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构建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并分析了其特征。然后详细介绍了合作博弈理论模型及特点,最后综合分析,表明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利益分配时应用合作博弈理论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4.
创意产业园区产业生态链构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迈进,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然而我国大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在建设初期缺乏整体规划,园区产业链结构单一,并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共生共荣的生态圈。针对我国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构建问题,运用生态学基本理论以及产业链基本理论。对我国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生态化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郭仪 《物流科技》2014,(4):41-43
广西地方高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时,应服务于地方经济,针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教学体系设计,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文章阐述了柳州当地高校针对汽车产业链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教学体系设计、实践课程构建,希望对物流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资本积累效应和就业极化效应;进一步地,在积极应用机器人、就业政策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和创新基础薄弱的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且以不同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受到机器人应用的促进。本文主要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影响,可为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提供经验支撑与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电动汽车产业链构成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的限制因素,包括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和成本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加以分析。从政策引导、企业主导、技术创新和能源配套等方面出发,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模式及产业联盟的构建提出了解决思路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发展产业链金融不仅有利于银行贷款风险的管控,而且可以给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完善金融监督管理、构建产业链电子交易平台、成立专业的产业链金融部门、开发专业的信息分析模型、开展广泛的战略合作、加强风险管理等措施,促进产业链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济》2016,(2):70-74
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其所在的行业状态、市场竞争以及企业自身的"态""势"所决定的企业生态位。本文界定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位的内涵,指出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生态位"态""势"方面都不具备优势,因此提出将科技型小微企业融入高新技术产业链,借助产业链整体优势提高其生态位,并构建了产业链视角下科技型小微企业生态位模型,以此为基础从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找准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加强产业链主体协同创新、加强与产业链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及主动性选择等方面提出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对策,为实践中科技型小微企业融入产业链健康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周祥 《价值工程》2023,(23):7-9
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苏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新阶段。本文构建了电子信息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链精准对接机制的理论模型,在此理论模型背景下,分析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链和创新链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机制的形成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