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介速递     
《自然—通讯》石墨烯晶体管便捷制造方法德国和瑞典的科学家发现,在碳化硅晶体上使用一个类似简单的平板印刷过程,就可以制造石墨烯晶体管。该突破有望让他们研制出基于石墨烯芯片而非碳基芯片的计算机。研究团队使用一束高能的带电原子将材料蚀刻成隧道以制造出让晶体管得以运行所必需的零件:源极、栅极(门)和漏极。科学家们也发现,在  相似文献   

2.
在未来10到20年间,芯片 制造商们将面临这样一个问 题,即硅芯片已经不能被制造 得更小了,因而必须寻找制造 计算机芯片的新材料。纳米技 术是此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据最新资料显示,科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碳纳米管晶体管阵列,它比现在的硅晶体管要小500倍,而且利用该技术制造的芯片将比现在的硅芯片速度更快。 按照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个月就要翻一番。许多科学家预测,在10到20年内,硅晶体管将达到其物理极限。晶体管是电子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报道:芯片自诞生之日起,在制造业技术的发展下,其体积就不断减小,运行速度更快,经济上也更便宜,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当晶体管发展到只有数十个原子大的时候,无法回避的问题出现了,晶体管的紧密排列将会更加昂贵,而且晶体管反复启动所产生的热量将会损坏自身的工作性能,因此在如今的计算机配置中才会出现双核设计,以降低热量对CPU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全球观察     
美研制出能在室温工作的石墨烯变频器美国科学家首次制造出能在室温下工作的石墨烯变频器,克服了用石墨烯制造电子设备时的重要障碍——能带隙。有望让科学家们用石墨烯制造出数字晶体管,从而大大扩展石墨烯在电子设备领域的应用。变频器是数字晶体管关键的基本元件,它使电子设备中的晶体管能放大信号并控制自己从0变到1。研究人员诱导静电掺杂穿过金属门(距石墨烯管道40纳米远)之间的电场,通过改变电压改  相似文献   

5.
电子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志是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1958年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在美国诞生,它标志着晶体管时代已迈向集成电路时代。一块几厘米见方的集成电路内可包含成千上万个晶体管。集成电路比晶体管电路的优势在于:体积小,功率消耗低,可靠性高。集成电路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生活。美国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制造和市场占有率上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美国电子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考察美国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可对如何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起到借鉴作用。美国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处理器的未来——多核处理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计算机诞生以来,推动处理器高速发展的源动力主要有两方面:微电子技术飞速进步和处理器体系结构演化发展.于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认为:每膈18~24个月、单位面积上晶体管数量倍增.随后的实践证明了摩尔定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新的制造工艺已经将处理器线宽从亚微米级降低至纳米级层次,晶体管数量也即将达到十亿个.  相似文献   

7.
“纳米”是英文namometer的译名,是一种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分之一毫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约相当45个原子串在一起的长度。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1982年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长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技术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此,纳米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科技与生活     
《中国高新区》2008,(4):122-123
超小型浴室(图1) 小型浴室并不少见,但市面上的都是以淋浴为主,并没有浴缸式的小型浴室。于是便有人设计了这款集多种功能为一身的超小型浴室。在它不用的时候,只是一个水槽,但使用的时候旁边的箱子可以马上变成一个浴缸,同时还配有几个小型的蓬头!  相似文献   

9.
纳米技术,是指在0.1— 100 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科学家们在研究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发现在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正当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新军事革命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之时,另一种高新技术又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就是正在被人们所认识的纳米技术。所谓纳米技术,就是以0.1~100纳米尺度的原子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操纵原子、原子团或分子、分子团,使其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制造出具有新功能的材料或器件的技术。它在信息、生物工程、医学、光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种通过改变原子、分子排列结构而获得新功能材料,制造超微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丰桥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成功开发出体积仅有1立方毫米的超小型超声波马达。新型马达的体积不足现有最小马达的1/40,能够实现转动和轴向运动两种动作。这种超小型超声波马达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检查和治疗,在进一步提高性能和临床实验的基础上,预计可在3年后实用化。超小型超声波马达的驱动部分外围包裹着合金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信息     
完全用金属制作出一种全新的开关器件,这就是具有三层结构、三个末端的自旋晶体管,其工作性能与半导体双极晶体管有些类似,虽然物理操作原理不同。自旋晶体管的发射层和集电层均为铁磁性薄膜,基层是金、铜或银之类的非磁性金属。由于器件全都是金属制成的,故能做得比半导体晶体管小很多,侧面大小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产业》1996,(4):33-33
科学家人工合成最重原子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前不久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市的重离子研究所人工制造出序号为112的新元素,其原子量是277,为迄今已知元素中最重的原子。据德新社报道,科学家利用设在研究所的加速器把锌原子加速,并在数星期内不断撞击一张铅箔,一个锌的...  相似文献   

14.
媒介速递     
自然界没有的新晶体 10月14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美国西北大学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将纳米粒子作为“原子”,DNA作为“化学键”,按照某些自然界晶体中的原子晶格方式来制造晶体,甚至能制出原先在自然界没有的全新晶体。  相似文献   

15.
纳米硅化学:一门推进纳米科技发展的新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科技是研究纳米尺度范畴内原子、分子和其他类型物质运动和变化的科学,而用同样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和加工的技术则为纳米技术。纳米科学指导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的发展又推进纳米科学的发展。纳米科学与技术,将改变几乎每一种人造物体的特性。材料性能重大改进以及制造方式的重大变化,将在新世纪引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6.
综合信息     
日本国家通信研究所关西高级研究中心成功地采用激光使原子稳定离子化技术制造了单离子稳定态。在真空中放置三个不锈钢制作的可旋转的双曲线体。在钢体上加电压后,离子开始作旋转运动,固定在一定的空间内。当温度升高时,离子不形成稳定态,系统中采用了激光冷却。  相似文献   

17.
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发展遵循大家所熟知的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而其真正内在发展的动力,特别是CMOS制造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就源于几大基础信息器件的更新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诱惑,处理器和存储器就是基础信息器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类核心器件。通常的处理器指的是CPU,然而还有一类重要的处理器,它带给我们美妙的视听享受和通信的便捷,这就是DSP——数字信号处理器。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计划装修公寓,是否考虑选用只要触摸就能点亮的壁纸呢?日前,研究人员演示了一种压敏、可发光的柔性聚合物。他们首先安装了一组有机发光二极管,每一个发光二极管可以由其自身的微小晶体管控制开关,该晶体管位于一张透明塑料后面。研究人员将它们放在一层特別设计的橡胶上,这样随着压力增加,其导电性  相似文献   

19.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 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就纳米材料来说,首先材料某一维的尺寸要在纳米量极之内,其次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要发生质的变化。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纳米科技诞生和发展的轨迹。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相似文献   

20.
构建澳门区域性金融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经济是超小型的海岛经济。42万人口,区域狭小的22.5平方公里的土地,发展空间有限。但由于经济运作的相对独立性,加上较好地发挥了它的优势,经济发展在全世界54个微型经济体系中属中上等水平,其人均产值1995年达15000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尽管如此,澳门总体经济实力还是较弱的。 长期以来,澳门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生活实行“不干预的放任政策”。这一政策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