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具有哲学和经济学双重语意,而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产"概念,是指整个人类全面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即社会全面生产,它是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的生产是现实的社会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产,是由人的全面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2.
在消费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质疑,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这一"原本"进行批判的过程中,总体生产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坚持了一种生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生产是总体",生产的这种总体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生产的过程、结构、环节及其社会功能上.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域来审视当今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其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生产背景.在消费社会,符码并非取代物质生产而完全居于主导,而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社会仍旧遵循着资本生产的逻辑,它本身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作为法律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其形成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这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最终是通过对社会现状的考察,确定了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随着其接受的思想、法学观点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对法的认识,同时,法律本身也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法的探究中,始终以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和权利为主线。  相似文献   

4.
单位曾是人们生活的中轴,在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单位社会逐渐地被消解,"单位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这一过程的实质是,人们的生活空间、行为模式、利益格局、思想方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变的压力,也就意味着迥异于单位社会的后单位社会的来临.与此同时,社会发展的逻辑和发展的方式也会随之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其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首先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辩证性的特质。其辩证性是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之前的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分野。其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具有唯物性的特质。他通过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最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突显人的主体性。强调社会有机体里的活动,不是脱离人的"物自体",而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马克思将人生动地比喻为历史剧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并且还卓越地看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的治理模式将实现从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向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德治"将取代"法治"成为社会治理的总体特征.此时,"德治"是德治、法治与权治的统一.基于人的共生共在的根本目的,在以"德治"为特征的合作治理的体系内,多元治理主体将以服务为宗旨,以内在的伦理精神为动力,在制度安排上突出道德的因素,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有效实现."德治"的建构依赖于"德制",而实现的公共行政改革也应积极推进"德治"实现的有效路径的建构与选择.  相似文献   

7.
张子杰  卢章平 《全国商情》2009,(23):137-138
特定人物思想的、物质的特定贡献使物质形态不断改进,从而使人类思想得以整体水平的提高。文明开化的使者由最初抽象的符号不断具象化,这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缩短由精神到物质的转化过程。社会整体文明包含每个人的发展,并集中表现为人性的缓慢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取向,因此它的发展要落后于社会整体文明的发展;社会整体文明独特关照人性,所以深刻。各方面的相互影响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概念,也是斯密经济思想的重要概念。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马克思与斯密的生产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与斯密将生产局限在增加产品和社会物质财富的范围不同,马克思所理解的生产是一个历史性、批判性和总体性的概念。马克思不仅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概念的双重超越,也在生产问题上真正超越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有私人财产控制的私人生产”问题。信用制度作为资本集中的强大手段,将日益庞大的社会资产集中到由少数人掌管的金融机构中。对次贷危机的分析表明,把社会资本作为私人生产来进行,是造成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按马克思的观点,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扬弃了资本的私人性质,在社会生产组织和执行职能方面,提供了向新生产形态过渡的基础,但它“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因此,处在这种“过渡点”上,如何使社会利益得到伸张,也就是如何使社会资本为社会生产,是我们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习型社会"的提出,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学习思想和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新中国教育、学习情况的总结,又是适应国内外形势,促进我国现代化快速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要求发展全民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会教育的结合."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既要有健全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完善的学习组织和运行机制,也需要人人都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情趣,树立起学习为业、学习为荣、学习为乐的学习观,并形成持续学习、终生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苏州,随之带来了"新苏州人"社会融合问题。本文以"五老"群体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城市和个体两个层次,研究"新苏州人"的社会融合问题。个体层面,考察"新苏州人"的融合需求和感受;城市层面,研究城市与"新苏州人"相关的政策、管理办法等。笔者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建议及对策,以期有利于实现城市真正的互动和谐。  相似文献   

12.
一些学者否认服务劳动是生产劳动的理由主要有四:一是马克思在论述一般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劳动时强调了生产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二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时,说过"服务不是生产劳动";三是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所谓的生产劳动的补充定义或第二定义是指"生产物质产品";四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是否生产价值作为判断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并认为服务是不创造价值的.本文的分析表明,这些理由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走向市场,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企业出售商品以收抵支,不仅要补偿耗费的生产费用,而且要获取赢利.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生产资料的耗费是生产费用主要构成部分,1990年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物耗占工业总产值的72.4%.对经济效益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资本论》关于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价值向商品的转移及其转化为商品社会价值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论生产公正     
一、生产公正的可能性生产公正的可能源于生产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特性。生产活动是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获取吃、穿、住、行等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主要方式。生产又称为社会生产,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指人类从事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生产;狭义的生产,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即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和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能量转换的重要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印度社会生活中宗教信仰色彩浓郁,是历史形成的。宗教对于印度社会生活产生着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等积极影响和不急于改变物质生活落后现状等消极影响。两点启示:注重精神提升,将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观重新颠倒过来;借鉴印度"非暴力"理念,抵消"中国威胁论"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是汲取黑格尔抽象的唯心主义的"人的解放"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下的"人的解放"思想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的,是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的。当今人类所处的社会环境已与马克思所在的社会大环境有了"天壤之别",因此,人们需要结合当代"大工程"和"大系统"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为支撑,为"人的解放"思想赋予"浓重"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生产资料生产为第I部类,以消费资料生产为第Ⅱ部类的顺序,和从第I部类的积累出发阐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的方式表明,只有提倡勤俭节约,控制消费资料生产的超前发展,先行发展教育和生产资料生产,才能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目的,使包括消费资料生产在内的整个社会再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虽然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再生产中占有先行地位,但从长期趋势来看,它的生产却是与消费资料生产以同一程度增加的。从价值和使用价值统一角度考察的扩大再生产,当然要有追加投资,否则即应属于简单再生产,但如果从物质生产角度考察,则追加投资并不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18.
由双金字塔思想论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是因为企业是员工的第二个家庭。工作环境的好坏、是否舒适、安全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质量、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工资是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克扣、拖欠工资就是剥夺了员工的生存权。员工拿不到工资,意味着生计无着,难以维系自己和其家人的基本生活,更谈不上对其子女的教育培养。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企业必须对员工承担社会责任,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企业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是在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其主要内容有:第一,"财富的充分涌流"是马克思设想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第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理想;第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第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是马克思"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深刻认识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曾经被遮蔽的历史缘由,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于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改革开放以及加快现代化进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肯定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新社会因素的存在并认识到其实质。马克思着重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探讨了新社会因素;恩格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新社会因素的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同时使新社会因素研究拓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和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不能简单地把新社会因素看作是社会主义因素,对此还应辩证地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