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王俊丽 《魅力中国》2014,(22):310-310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产生对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发展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实践中,应以统筹兼顾、节约用地、集约经营、提高效益、持续利用为原则,以强调用地利用时空结构最优化、追求利用效益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为根本,以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
租值消散理论的经济学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晓林  张辉 《山东经济》2009,25(6):29-37
租值消散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降低了社会的福利水平,因此,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租值消散的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得出,产权界定不清是租值消散的根本原因,将其直接原因归纳为资产的属性、价格管制、产权弱化三个方面,并强调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对租值消散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租值消散的形式及交易主体降低租值消散的一系列活动,指明了市场和政府在租值消散过程中应充当的角色,最后归纳出了租值消散的一个经济学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3.
我国虽然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基于计划管理的固有缺陷,地方政府在与中央政府的土地博弈中,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往往倾向违反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违规圈地占地,使得我国耕地保有量不断下降,土地集约利用无法实现。为了破解土地管理难题,需要从地方政府土地利用的成本与收益两方面探讨改变其违规用地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应赋予农民更大的土地权利,加大地方政府违规用地的成本,使农地所有者成为制约地方政府的一方主体;另一方面,应引进可转移土地发展权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加大地方政府保有和增加耕地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加快我省土地市场建设的构思陕西省土地管理局局长张宗良长期以来,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无偿、无限期的划拔用地制度。这种制度缺乏激励和制约作用,使土地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闲置,土地使用权事实上的单位、个人所有,使国家应得的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理论与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泽宾  陈银蓉 《乡镇经济》2008,24(11):46-49
文章应用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城市圈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理论分析表明,按照区域间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配置土地资源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总福利水平。文章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研究了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武汉市、黄石市在非农建设用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黄冈市、成宁市农地利用上具有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分配非农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将是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后备土地资源的匮乏导致了浙江耕地特别是新增耕地质量的下降,补充耕地的"上山下海"加大了生态退化的压力,浙江的土地利用体制客观上加速了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建设用地保障矛盾突出,违法用地现象增加。需要从改革土地利用体制、增加市场调节机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等入手,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程度,以解决浙江土地持续利用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土地流转作为新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对我国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具有重要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按人口均分使得土地资源小而分散,不利于土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土地流转和农地集体化经营成为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高效配置的新举措。本文以江苏镇江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效果和暴露的弊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针对性的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加速了城市的建设步伐,工业、交通、能源、水利等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从而使土地需求总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大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与此同时,我国人口仍以每年13O0多万在递增,结果导致了太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对建设用地的管理,必须要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大潮相适应,积极推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利用市场机制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的目的。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用地的经济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不但作为一种资源,而且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国土资源局以《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为依据,以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资源管理和资产经营为重点,以培育和建设土地市场为手段,以有效保护耕地和充分显化土地资产价值为目标,建立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树立新的资源理念,强化政府对土地的管理监督职能,努力实现国土资源经济效益和利用率的最大化,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宽松用地环境。2003年初至今,通过市场化配置土地已实现地产收益9.06亿元,是前十年地产收益的总和。一、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  相似文献   

10.
赵文 《开放导报》2003,(6):42-43
农地制度安排的现实根源述要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将农村土地的"所有"与"使用"在集体所有制的形式下高度统一起来,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一切土地资源的配置均由国家根据计划来控制,不需要明确土地产权,更谈不上土地权力的流转.  相似文献   

11.
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根林  施祖麟 《改革与战略》2008,24(12):105-108
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土地政策是基于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过去土地政策的反思,为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的矛盾而提出来的。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土地政策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目标、优先用地标准、耕地占补平衡标准、新增建设用地来源与供给、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同等方面。为推动主体功能区差别化土地政策建设,需要完善我国现有土地法律框架、清理现有土地政策、改革土地政策决策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2.
杨洛 《中国集体经济》2014,(31):148-149
土地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集体建设用地能够同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后,如何解决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后增值收益的分配,成为了关键问题。收益分配的过程,实质上是各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通过对其博弈过程的分析,研究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预见下一步农地改革的方向以及提出配套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地征收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城乡土地价格差,根本原因是城镇政府的劣质土地财政。城镇政府依靠城镇土地的国有权和普通住宅需求的刚性制定普通住宅用地的垄断高价,将土地财政指向城镇中低收入消费者和城镇农民工。劣质土地财政源于中国的政治非民主,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因而不能持久也必须转型。消除中国农地征收冲突的根本方法是普通住宅用地价格回归竞争性水平,城镇土地财政转向优质住宅。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必要性,科学合理地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发挥农地资源的最优效益,文章运用实地调查法、理论分析法、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忠县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进行了需求分析。分析表明,从微观角度来看,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提高农民土地收益;从宏观角度看,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了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必修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完善市场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于朝印 《山东经济》2011,27(1):74-79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日益成为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地经营规模化、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承包经营权是农地股权产生的基础和依据,要构建更加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地股权制度,必须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切入点,针对实践中农地股权配置中的缺陷,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流转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使农地股权成为农民在获得承包经营权后基于土地所获得的另一项法律上所确认的权利形态。  相似文献   

16.
李亮  徐林 《特区经济》2008,(2):248-249
诉讼效率应当使全部的诉讼资源在司法机关之间和诉讼参与人之间得到均衡分配。诉讼效率的物质表现是诉讼资源的配置状况。高昂的诉讼机会成本经常使人们不选择诉讼而选择其他手段;诉讼效率成本是诉讼效率物质体现的种种消费,其收益是定纷止争的结果及定纷止争本身对整个社会秩序带来的效益。探求诉讼效率最佳状态可以转化为解决诉讼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如何处在相等点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首创。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经历了艰辛的认识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与前进、改革开放时期的奠基与转型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建立与完善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走向了成熟与完善,最终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构建职权明确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市场经济新体制,进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徐丽艳  乔家立 《改革与战略》2010,26(11):47-49,8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地有效流转是农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我国农地流转效率较低的事实,从制度方面分析了其原因所在,并对农地流转制度效率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农地流转的相关背景,然后在阐述了制度与制度效率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短板"理论,用于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分析制度效率,并对促进农地有效流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地是农业的基础和根本,农地制度创新是农业微观经营组织创新的关键环节。合理地配置农地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结构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阶段西藏农地制度安排 1、农地家庭经营制度的所有权安排。“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前提是坚持土地、市场、森林公有制。农地公有制不是国有制、而保留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导致各地的用地需求量增加,使大量的农地向非农用途转变。但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使得盲目乱占、滥占耕地现象严重,且征地补偿不合理,影响了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民既失地又失业,“失地农民”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合理的征用办法,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