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 旧城改造加快,收废旧物品的越来越多。大多数人都赶大流,在废铜废铁的大件上打主意,结果人越多,生意就越不好做。老张头可不。他既不去旧城改造处,也不挑大生意,近一两年反而专到各单位收购废旧报纸。生意虽小,但一个月也能净赚七八百元。像我们公司各科室的报纸,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只卖给老张头。为啥?一手拿秤,一手拿好几包各种规格各种档次的木浆纸,老张头总是这样的打扮。"有废报纸纸箱吗?换卫生纸。"一般各科室至少都两三个人,谁都不会把废报纸卖掉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或者是两三个人分了,多小家子气。而老张头就聪明在这儿,他不用付钱,用木浆纸换,纸大家一块儿用,谁也说不出什么。废报纸一斤二角,十斤就是二元,张老头拿四角一包批发来的卫生纸按五角一包换废报纸。如果是十斤废报纸,他只需付四包木浆纸,废报纸未卖,  相似文献   

2.
谁也,非谁也,实其所谁也。少阴、大阴、太阳。──《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寻找机会.凭空捏造事实,栽赃陷害,使对手陷于被动局面,有理说不出来,并趁机给对手以致命的攻击。一些骗子施此计骗人时,总是巧妙地创造一个款赃的条件,颠倒黑白,让对手有理说不出,让旁观者看不清谁是谁非,持把对手的思维搞乱后,寻机下“黑手”宰人。有个卖熟食的小王,是个文明经营户,他的货质好价优,服务态度也好,所以当地的很多人愿意来他这儿买熟食。一天早上,他从当地的一个养鸡场买来几只新鲜活鸡,干净利落地收…  相似文献   

3.
马涛 《广告大观》2008,(9):143-143
“红包飞,红包飞,谁的红包又发给了谁。年底到啦,该歇歇啦,工作大堆,凌晨才能睡……”谁的生活状态?不错,上班族的生活写真。如何轻松的展开笑颜,犒劳一年的辛苦?——歌词巧妙的穿插了“自己奖励自己,不怕贵消费。”  相似文献   

4.
脸书(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在20l3年3月曾说,他正致力使脸书成为全球每个人手中最好的“个性化报纸。”他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一张名为《蒙特雷日报》(Monlerey Daily)的地方报——他们自己“制作”的一张“假报纸”.  相似文献   

5.
忍宠任务做了N回,却没有一次是自己走的路,全跟着熟路的人瞎逛。那天,HL-WIND神秘兮兮地群发把我们几个全叫到了西门外:“我带你们去一个好地方。”然后二话不说就从钓鱼老头(是老头吧?他多大来着……)那里到了乌克兰,我们几个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搞什么鬼却只好跟着他。他带着我们  相似文献   

6.
他是一个复杂的结台体:有人说他是傻子,有人说他是败家子,有人说他是怪人;然而更多的人却说他是大好人、大善人、大恩人……把创业的艰辛留给自己,把成功的喜悦奉献给黎民百姓。——王王是地地道道的东北农民的儿子。1964年11月1日,他出生在吉林省德惠县天台乡船厂村黄家电。这个年代和这个地区注定了王和他的家庭要在贫困的阴云笼罩下艰辛地生活。由于收入少人口多,王先后辍学两次。他从小喜欢书法,辍学在家时便天天练习书法。没钱买纸买墨,他就尽量节省每一张废纸、每一块墨条。别人的废作业本他捡来练字用,总是正面反面都写得…  相似文献   

7.
如果有人问一份旧报纸能卖多少钱?你肯定会不屑一顾:“旧报纸还能论份儿卖呀?只能当废纸卖,1斤也就几毛钱。”你回答得也许没错,可北京有一位叫刘志强的老板,他的一份旧报纸最高卖到近300元钱。刘志强今年40出头,收藏旧报纸的历史却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仅报纸收藏室就有两个。记者跟随他进到其中一间10多平方米的收藏室,迎面是一个硕大的书架,满满地码放着一摞摞发黄的旧报纸,报纸按照日子进行分类,还贴上了标签。当记者向他询问起旧报纸的数目时,刘志强挠了挠头说,具体的数目他也说不好,但最少也有13万份。这些旧报纸出版时间的跨度达44年,…  相似文献   

8.
谈医说医     
刘祥  家青  光明 《安徽工商》2001,(3B):56-57
申某(40岁,国企参保职工):再好的身子也离不了看病吃药两件事。以前没当一回事,再贵的药也敢买,因为身后有国家撑着呢。眼下不行了,国家付的药费有上限,自己要掏钱,看病吃药也不象以前那样大方了。许多报纸、电视报道现药价有“虚高”现象,我心里特别痛恨。我觉得国家既然把提供给个人的医疗服务费限制起来,那在过去不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高”药价也该把它降下来,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座谈会上,刘云山同志讲到有位作家说当作家要搞清楚“我是谁”时,他说新闻工作者也一样,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笔者深感此话很有针对性。对新闻媒体记者来说,只有真正认清“我是谁”,才会正确理解“为了谁”,才能明确知道“依靠谁”。  相似文献   

10.
多了些实际行动,少了些豪言壮语,朴钟斗这位开朗的韩国老头将乐天的文化、理念深深种植在中国这块“新生”的土壤。他坚信:谁赢得了中国,谁就赢得了世界  相似文献   

11.
市场竞争的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地方报纸变得越来越厚,一张报纸一天出20-40个版在我国地方性报纸中已成为普遍现象,很多新创刊的报纸一上来就是每天出24个版以上。日出100个版、120个版甚至200个版的报纸也有了。一张报纸广告收入亦越来越多。年收入过5亿、8亿甚至10亿的报纸也有了。专家分析,报纸变厚是世界报业发展的趋势和报业发展进步的标志。而对于另一些报纸来说,也并不是不想让自己扩张变厚,只是百家姓里少了第二个字——钱。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墙纸”、自己的“开关机画面”和自己的计算机“声音”,美中不足的是桌面上的一些图标不能改,象“我的电脑”啦,“回收站”啦、“网上邻居”啦之类的东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改变这些图标(这些小技巧可不是谁都知道的,你周围的那些电脑高手们也未必清楚呦,可以好好露一手啦!)使他们更让你满意。先要会建快捷方式看看你的桌面,什么“我的电脑”啦、“回收站”啦整天都是一副老面孔,想改改他们的图标也不容易,要知道,它们可不象一般的“快捷方式’可以随便改图标的,它们是windows95在安装好后就有的,win95不想让你改呦。要改它们的图标,我们得先学学改“快捷方式”的图标,所谓“快捷方式”吗,就是一种作好的“连接”  相似文献   

13.
商场上历来变幻莫测,信息管理难上加难,商业企业如何用现代化手段武装自己,使之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建设首当其冲!抚今追昔IT已建功“三尺柜台几个人,一张报纸侃半天”,这也许是物资贫乏年代商业的写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也为商业的...  相似文献   

14.
你说我说     
《光彩》2001,(4)
柜台上的报纸  某日,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串门。他开了一家副食店,不大,注册资金才 2万元。据他自己说,这年头生意不好做,一天大概只能赚 10几元,勉强糊口吧。  朋友的柜台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报纸,有大报有小报,有行业报也有晚报。我纳闷起来了,这位以前一看到书报就头疼的仁兄,如今怎么在做了生意之后倒想起知识的好处来了。  当我为此向他道喜的时候,他的眉头却皱紧了,原来这些报纸都是众多的站、所、队强要他订的,没办法,受人家管嘛,办张证,作次体检,形形色色的检查,总要给他们“烧烧香”,要不,店里的麻烦就多了…  相似文献   

15.
黄晓 《广告大观》2006,(10S):120-122
企业投放广告是媒体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可以这样说,广告的投放直接影响着媒体的生存。成都一位很有名气的报刊负责人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出差,每到一个城市都会买上几份当地有影响力的报纸浏览,最吸引他的倒不是报纸的版面办得如何的好,报纸内容如何的丰富,而是报纸版面上那些纷繁多彩的广告内容,如果这张报纸没有一个广告他是不会再看下去的。他说:如果一张报纸的广告很多的话,就证明这张报纸办得好;如果这张报纸一个广告都没有,再好也是失败的。我们暂且不论他的话有无道理,但是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他的话至少能说明一个问题:广告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智能手机越来越大,移动平板越来越轻,各大软件商店的万千应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网易新闻客户端帮你精选天下新闻、定时主动推动,新浪微博上各类大V的发言和争论造就了无数个从早刷到晚的微博控,腾讯微信的朋友圈让相熟或不相熟的彼此随时相知相随在热闹的另一边,那曾经人群聚集、争论热烈的阅报栏只剩下几个稀稀疏疏的退休老人消遣时光,那曾经“一张报纸读半天”的办公室节奏早被电脑、平板和手机所取代,那曾经让报纸总编引以为傲的‘等艮纸传阅率”如今剩下的只是午饭时间铺桌子的废报纸。  相似文献   

17.
做生意,谁都图赚几个钱,蚀本的买卖谁也不愿干,这是常理。但是,搞经营做买卖,各有各的招数。有的人放了长线钓了大鱼,有的人放了钱却钓不到鱼。浙江温州有位青年堪称“钓鱼”能手。一次,他到甘肃一个贫困地区推销校徽。在一所只有13名师生的学校,他订了13枚校...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高端白酒市场增长迅速,各大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端产品。我认为,现代人对酒的需求决非只是单纯物质上的,其内心价值需求也是巨大的空间,谁能贴近他,打动他,谁就能占据这个市场。我常对手下人说,不要以为你们每天忙着研究哪个竞争品牌,其实,真正的竞争在消费者的心里,这是一场“人心”的战斗,谁能占据谁就能赢。  相似文献   

19.
生意日记     
早就听重庆服装界的朋友说,哈尔滨羊毛衫经销商张宝生是个“下细”人,他有一个常人都不太理解的习惯:记生意日记。前不久,笔者有幸在上海一羊毛衫市场见到张老板,认真翻阅了张老板的“生意日记”,在那并不复杂的描述和不太工整的书写中,除了有每天哈尔滨与上海气候的对照外,他还着重对进货情况及家中销售情况予以详细笔录,旁边还有自己独到的“点评”。张老板极有兴致地告诉笔者,他记生意日记已有些年头了,此“积习”让他获益匪浅。不但对每年两地的气候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对自己每年在哪个季节都进了些什么货、销售情况如何等…  相似文献   

20.
九爷     
九爷江晓宏(张玉山/摄)在小镇上,九爷称得是人前人后撑得起场面的人物。认识他的不认识他的人听到他的名字,谁不翘起个大拇指由衷地点个头?九爷其实并不行“九”,据说“九爷”的来历只因为九爷好酒。见识过九爷真酒量的人都把这种见识当作炫耀的资本。每次九爷喝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