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声景观相关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游客视角下的南京瞻园声景观进行了评价。根据调查结果研究表明,游客普遍对古典园林中的自然声要素更为青睐,在特定场景下对于音乐声较为喜爱,而对于园林内部及周边的人工声较为厌恶。基于游客感知,提出了优化声景观的设计对策,以期为园林声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啸宇 《科技和产业》2024,24(10):123-128
以井陉县小龙窝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景观吸引力评价,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基于物质景观吸引力、非物质景观吸引力、文化景观设施吸引力的评价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量化,借助调查问卷数据对小龙窝村进行实验评估。结果表明小龙窝村文化景观吸引力评级为较好,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景观是小龙窝村旅游核心优势,设施吸引力表现一般,需要整治与加强。通过吸引力评价直观了解村落景观的特色和亮点,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旅游景观与服务进行改进,推动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深入人心。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自然地形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设计具有地域景观特色的生态园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淮安白马湖为研究对象,旨在结合地域景观营造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生态园,通过实地考察、文献参考、学习其他优秀案例提炼具有淮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组成要素,总结适合于淮安市白马湖的生态园景观设计方法和规律,为白马湖生态园地域景观特色的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景观生态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该学科以综合性、区域性、交叉性为特点。中国景观生态学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渐走上国际舞台。早期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偏重景观格局表象分析,之后逐渐转向机理性研究,景观格局和经过过程的耦合成为研究的热点。景观格局与过程耦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实验观测法和模型模拟法。在不同尺度下进行实验观测,建立新的景观格局指数,开发新的景观过程模型成为研究的焦点和难点。近年来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景观生态学研究形成了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多功能服务价值权衡等新的前沿领域,文章认为生态系统多功能服务价值权衡研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江汉平原地区农村道路为例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景观模式。探讨了理想的农业景观与农村道路景观:镇级道路、村内道路、田间道路、河桥景观的要素及设计;发展农业交通道路景观的多重效益。它揭示了未来农村景观的发展方向是人与自然和谐,有助于形成自然优美的田园景观,展现农村新面貌。  相似文献   

6.
环境景观设计工作者应从自然色和人工色的分析入手,将配色美学应用于景观环境设计之中。即发挥景观环境中自然色彩与人工色彩的各自特点,在不同景观环境中进行适宜的配色设计,创造出景观环境的色彩美。  相似文献   

7.
朱芸 《魅力中国》2011,(5):366-366
生态系统景观服务价值的评估已经成为当前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章采用旅行费用法讨论的昆明大观公园的生态系统景观服务价值,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研究,综合评价景点的景观服务价值。这对于丰富我国环境价值评估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杰 《魅力中国》2008,(2):184-185
一、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 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条件的自然要素,主要有地形、水体、绿色植物及其他不确定的自然因素;第二类是人工要素,主要指城市的设施和建筑物;第三类是社会要素,指影响城市景观的一种无形的因素,包括人对景观的感知体现和人对景观环境的改造等。本文研究的城市绿色景观主要指第一类自然要素和第二类人工要素中的绿色开敞空间,如公园、广场、滨水区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即指城市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以绿色开敞空间为主的人工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生态系统。在当今城市环境恶化和城市特色贫乏的背景下,通过对城市绿色景观进行系统分析和构筑,来体现城市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和“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王立新 《发展》2006,(12):140-140
本文从兰州市地域景观特色出发,对兰州城市色彩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兰州市特有的“山、水、城”地域景观特色为基础。更好地体现兰州市的城市特色,营造出更贴近自然、更为宜人的城市景观色彩系统。  相似文献   

10.
该文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市无序蔓延、环境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城市开发需求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保护的矛盾冲突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研究城市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分析、评价区域生态条件,提出了适用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体系构想。并结合合肥西湖新城实例,从生态适宜性、景观格局、建筑形态、植被水体、景观工程五方面具体建立分析模型和规划措施,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规划、控制城市生态敏感区。从而达到维育城市生态安全,控制城市环境失衡的目的。最后为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研究的未来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景观评价是科学把握乡村景观质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现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得出2000年到2020年间乡村景观评价研究的知识图谱,探究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机构发文量、不同机构间合作情况以及研究者情况,并对今后乡村景观评价理论、评价方法与评价领域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研究乡村景观评价的内容、更好推动乡村景观更新与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景观设计作品要有特色,设施园艺工程因其涉及学科广、科技含量高,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体现出城市建筑和景观相协调,无论是传统仿古的,还是现代高科技的都必须要有特色,特色不能离开生活性。阅读和尊重地方的土地和自然过程,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生态化的设计形式,来满足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的建筑与景观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3.
该文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城市无序蔓延、环境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城市开发需求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保护的矛盾冲突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研究城市区域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分析、评价区域生态条件,提出了适用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体系构想.并结合合肥西湖新城实例,从生态适宜性、景观格局、建筑形态、植被水体、景观工程五方面具体建立分析模型和规划措施,以生态优先的原则规划、控制城市生态敏感区.从而达到维育城市生态安全,控制城市环境失衡的目的.最后为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研究的未来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校园规划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一项重要的课题。文中针对景观生态学在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景观生态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由于高等学校相对而言,功能性较为复杂,综合性较强,因此本文的重点以介绍高等院校的景观设计为主,并以江南大学蠢湖校区为例系统的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当代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罗霞 《魅力中国》2014,(7):103-103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公众文化需求呈多样化特征,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能否在现有理论与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发展途径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现代陶艺在景观艺术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无论是从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还是现代陶艺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以生态思维为核心,重视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实现与自然系统的有机融合。但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市景观体育产业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体育产业将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与体育运动项目有机结合,独具魅力,并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上海城市景观体育产业的前后关联效应进行初步分析,探讨了该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间的联系程度,指出上海城市景观体育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人类活动为风险源的生态风险评价对于合理调整流域景观结构、维护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为角度构建景观格局指数,以四期遥感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划分生态风险等级,对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风险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石羊河流域中部区域的生态风险较高,南部区域的生态风险位于中等,北部地区的生态风险较低。今后应加强土地利用合理调控和人类活动的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和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乡土景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以调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乡土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人们在历史岁月中所留下的财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充分合理的加入这些元素,不仅会增强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更能使城市的风貌更加多样化、生动化。本文首先对乡土景观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从自然、社会、精神三方面解析了乡土景观融入城市园林绿化中具体策略,充分体现了城市的风貌。  相似文献   

20.
孙文娟 《魅力中国》2013,(5):47-47,84
城市景观是物化了的精神,它依附在知识、观念与艺术之上,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情感有动力、感染、调节等功能,同样也有信号和迁移的功能,不仅仅对人,对景观,对城市以及对于一个时代,它都有自己的影响力。两者共同诉说与渴求着人对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