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比“旧法”有了比较大的调整,明确了精神赡养的内容,将赡养由子女的义务拓展为父母的权利,是立法上的重大突破,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和完善。物质上的赡养、生活上的扶助以及精神上的慰藉是家庭赡养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比较国外成熟养老制度和模式,并结合我国赡养制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苏州市吴江区目前低水平、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发现存在保障水平过低、缺乏长期有效的救助机制、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少且贵、服务内容少且质量低、重物质赡养而轻精神赡养等问题,提出提高保障力度、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转变养老观念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儒家传统"孝"文化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年赡养老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中赡养老人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孝文化,弘扬孝道中的进步因素,在青年一代中形成赡养老人、尊重老人、热爱老人的良好风尚。  相似文献   

4.
经济的不发达不能成为不赡养老人的理由,不然在纵向的历史比较中,缘何之前的养老反而要好于当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农村养老一直不容乐观。对枚河村养老进行调查,发现96.5%的老人靠家庭赡养。我国农村养老的对策:仍应以家庭养老为主;发展养老保险;推行医疗保障;完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6.
农村养老保险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体制存在重大缺陷,建立统一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的条件还不具备,而未来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应在继续鼓励老人自养、家庭赡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养老社会化体系建设,并使之与其他养老方式相互补充,共同构筑我国农村未来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后,农村家庭养老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家庭人员结构发生变化,不少地区形成了4-2-1的倒金字塔形的家庭结构,一对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不论是家庭经济收入,还是赡养的时间和精力,都难以达到赡养的目的。其次,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相似文献   

8.
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难题与对策刘进近年来,正当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显著提高的同时,农民家庭中为数不少的老人却处境艰难,拒不赡养、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屡屡发生,且呈上升趋势,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9.
绥棱县县委书记刘万发深入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村存在不赡养老人、“吃老”现象后,在全县开展倡导“尊老爱老”活动.并采取多项养老措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方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可荣 《乡镇经济》2002,(11):32-3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值得我们关注。本从收入来源、收入水平、赡养情况、日常生活状况、健康医疗状况、家庭关系等方面调查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据此探讨了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王芳 《江苏市场经济》2012,(2):25-26,3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呈日益增长的趋势,人们普遍重视物质要求的满足,却忽视了精神赡养,给老人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法律保护,让空巢老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2.
张静 《黑河学刊》2008,(1):143-14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赡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精神赡养问题也日渐凸现。对老年人的赡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经济赡养上,还应该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精神赡养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是健康老龄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弘扬孝文化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孝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由于现实的变化,孝文化在当前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这突出地表现在尊老养老观念淡化、家庭伦理道德淡化、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因此,要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弘扬孝文化是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上赡养父母或许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伴随经济社会高速运转的同时,新的问题产生—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到孤独、寂寞,精神赡养需求日趋迫切.以老年人请求精神赡养为内容的新型诉讼诞生.精神赡养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将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家庭养老“女儿化”倾向探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家庭养老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一直维系着乡村社会家庭伦理,支撑着乡村社会伦常秩序.不论是在变化缓慢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还是在变化无常的当下中国乡村社会,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模式中一直都是主导性的养老模式.对于传统乡村社会中的家庭养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中国社会特殊的亲子关系及其与之相应的"反馈模式",即"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这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逐渐庞大,由此引发的老年人在精神层面的赡养问题也就变得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久阳文华府邸小区的调查走访,发现城市老年人对物质需求并不急迫,其更多体现的是在现有精神生活上再进一步的提高。并且,由于城市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家庭精神赡养的不足让社区承担了更多的赡养负担。  相似文献   

17.
郑智杨  谢敏 《宁波通讯》2011,(22):27-27
今年78岁的李老伯(化名)出院后,遇到了一件让他痛苦的事,小儿媳和二儿子(阿德)因他的赡养问题打起了官司。前不久,经北仑法院法官调解,双方最终同意“老人住进敬老院,双方每月各拿出300元抚养费”的调解意见。  相似文献   

18.
一、沈阳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当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难题。截至2009年底,沈阳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2.9万,占人口总数的16.7%,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已大大超过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沈阳未来的老人赡养问题尤为突出。由于社会公共资源的匮乏以及老年人及其家属对养老个性化需求的提高,仅依靠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并且社会也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家庭代际支持养老功能弱化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不足的现实条件下,研究农村居民倾向于选择何种养老方式,家庭代际支持和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哪些因素对农村居民养老方式选择产生影响,对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 年中国健康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二元 logistic 模型分析家庭子女代际支持和社会保障因素对农村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养老目前仍是农村居民的主要养老方式,担负着农村居民养老的重任。社会转型和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冲击并未完全削弱子女提供主要养老支持力的角色,而在于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改变为代际经济支持强化和精神慰藉弱化的家庭养老。新农合和新农保减轻了成年子女赡养负担,使得农村居民对家庭养老有更多期待。基于此,农村居民养老方式应以家庭养老为主,利用各类社会养老资源弥补农村家庭养老的缺失,实现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切实破解农村居民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霞 《黑河学刊》2007,(2):142-144
目前,中国农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养老必然呈弱化趋势。但家庭养老弱化主要体现于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性降低,而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仍由家庭承担,且并非所有的所谓的“老年人”都需要家庭的特别照顾。家庭养老功能的充分有效发挥,有赖于老年人对子女的各方面依赖性的降低以及子女善待、赡养老人责任心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