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谣”作为一种特定的民众评价活动,其评价主体具有多层次性。评价主体的多层次性在“古代童谣”中反映特别的明显。民众评价活动是以社会群体为主体对客体进行的评价。在我国古代那些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古代童谣”其评价主体并不是少年儿童群体主体本身,而少年儿童群体主体仅仅转换为一个载体。这种民众评价主要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特定时代背景的需要。本文将从哲学民众评价论的角度出发对“古代童谣”的评价主体做一个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高宁 《现代商业》2007,(20):168
"童谣"作为一种特定的民众评价活动,其评价主体具有多层次性.评价主体的多层次性在"古代童谣"中反映特别的明显.民众评价活动是以社会群体为主体对客体进行的评价.在我国古代那些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古代童谣"其评价主体并不是少年儿童群体主体本身,而少年儿童群体主体仅仅转换为一个载体.这种民众评价主要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特定时代背景的需要.本文将从哲学民众评价论的角度出发对"古代童谣"的评价主体做一个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童谣”作为“民谣”中的一种,属于民众评价活动。评价活动是研究“为我关系”的一种活动,民众评价活动中的主体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主体,是以社会群体为主体对客体进行的评价。本文将从哲学民众评价论的角度出发来粗浅地论述“童谣”问题。“民谣”是民众评价活动的艺术形式,则如果说“民谣”是民众评价活动的艺术形式,那么“童谣”就是民众评价活动的一个“分支的艺术形式”,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评价活动的本质规定性。  相似文献   

4.
王坚 《中国工商》2004,(10):92-94
凸现商会的民间性,要进一步打破当前在社团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合法优先”的潜规则;代表性是民间商会的基本功能,决定着会员的归属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或阶层,民营经济人士有着其特定的群体利益要求;民间商会工作方式“以行政管制为重心”向“以提供服务为重心”转移。  相似文献   

5.
范曙冬 《商》2008,(8):14-16
无形资产是”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一个企业的硬件资产固然重要,但无形资产也在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是发挥是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就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谈谈企业无形资产的作用以及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培育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现代流动商贩是在古代商贩数次分化中沉淀下来的包容性最强的底层社会群体。承袭了古代商贩流动谋生的特点,但在“职业”与“身份”、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活动的“集市”与“常市”以及所处的“阶层”和“地位”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尤其是城市化的发展,使商贩从一个概念,发展成一个群体,演变成一种现象,甚至转化为一个“问题”。进城流动商贩问题的形成包括流动性爆发和治理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商贩的治理应以民生为导向,以其城市融入为目标,在政府与市场构成的二维坐标内寻求出路。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三维九元”的立体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刘楠 《中国电子商务》2010,(12):200-200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徐斌 《浙商》2005,(11):22-23
王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也是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在今天具有国际影响的伟大人物。章太炎说:“汉得一人焉,足以振耻。至于今,亦鲜有能逮之者也。”胡适评价其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企业信息系统评价是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题所在。主要是由于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具有很复杂的社会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所以,文章为了探讨这一个问题,主要从多主体性、多阶段性和多层次性三个方面对企业信息系统评价的标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目标则是对企业的信息系统标准评价提供一个基本的研究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从主体间性看待主体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又被译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观际性”、“主体通性”和“共主体性”等,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它包含着多重的主体间关系: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类(人类整体)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主体间性”、“互主体性”概念,但对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学说,通过异化劳动阐述的“人与人相异化”,揭示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体间的关系,“自由人联合体”所要扬弃的也就是此种“人与人相异化”的关系,所要建立的社会,也就是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创造的“真实共同体”。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为我们科学理解人们的“主体间性”问题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达到相互认知、理解和互惠。主体间性关系的确立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物质资料和语言符号,并在一定的目标和规则框架内生成...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主体不同,不同主体的财务管理目标不相同。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主体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下,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运用博弈理论推导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是经营者经营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主体不同,不同主体的财务管理目标不相同。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主体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下,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运用博弈理论推导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是经营者经营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责任”一词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引起争议和误解,是因为没有清晰、透彻地理解和认识社会责任的一般含义和特定含义。本文从“社会责任”的一般含义和特定含义两方面尤其是特定含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论述,使读者对“社会责任”一词尤其是对当前蓬蓬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陈汐 《三联竞争力》2005,40(6):46-46
卡通片一直是少年儿童的挚爱,伴随着这一群体的成长。经典卡通从日本的“一休”、“铁臂阿童木”、“蜡笔小新”到美国的“唐老鸭和米老鼠”、“猫和老鼠”,无一不在少年儿童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更重要的是他们那可爱鲜活的卡通形象给他们的衍生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优势,对多个同学组成群体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寻找群体中谁是关键人物等潜在的信息。结果证明,在该网络中受欢迎程度高的行动者充当网络中的领导人,更有利于该网络群体中各项活动的管理与组织。同时,用社会网络视角和方法对某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进行分析,还可清楚看到谁在网络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即对整个网络从各个方面都能有了解,最终达到更有效地对群体进行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民贵君轻     
王志跃 《三联竞争力》2007,68(11):66-66
在儒家中,孟子极大地看到了民众在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曾经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一个在思想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命题。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政治的核心,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者与国家社稷都是为了民众而存在的,君与国家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而民众则是不能被变换的;国家的长治久安、统治者的权利、政治的稳定、政权存在的根据与合法性等要由民心的认可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7.
李国军 《商》2014,(7):265-265
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它是教学评价的一种类型,通俗的讲,就是指大家耳熟能详的“考试”。终结性评价是几乎是所有课程学习评价的主体方式,也是国家选拔和甄别人才的关键环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德育学科,对于中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终结性评价必然会运用到思政课教学当中去,不可否认这种评价方式的确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统计信息是在统计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统计信息的主要特征是广泛性,客观性,数量性、多层次性,不具有形体性等。把握统计信息在经济信息中的主体地位,探讨统计信息产业化的前提和趋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个体一族心态录李晓斌时下流行上班族,打工族。“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个体私营者已经形成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摩登一点,似乎也可以称其为“个体一族”。每一“族”,都有其特殊的生活环境,特殊的视角,特殊的心态,那么,个体一族想什么,又持有何种心态呢?担心观望...  相似文献   

20.
钮开芹 《市场论坛》2014,(3):90-91,94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大致有七分法、六分法、四分法等,在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古代图书采用四部分类法,即经、史、子、集.这种分类法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其积极意义巨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历史演绎和发展状况.古代图书分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和文化力量,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发展,是特定知识形态的知识结构,其历经千载而不易,说明它合理合用,一定程度上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古代图书分类体系表现出来的合理性和内在逻辑性,是对传统知识形态的正确分析和把握,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也是加强现代图书馆管理和建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