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如今,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两个第一次的新突破:第一次提出非禁即入,即“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第一次提出“同等待遇”即“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两个第一次是我们对非公经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突破。  相似文献   

2.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第……  相似文献   

3.
磨长英 《广西经济》2007,(11):16-1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亳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并明确提出:“推进公平准人,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两个平等”,是党在非公有制经济理论上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为实现非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悄然兴起的日本第三次“消费革命”南京审计学院盛晓白一、战后日本的两次“消费革命”至80年代末期止,战后日本先后爆发了两次“消费革命”。第一次消费革命自1963年始,至70年代中期结束。当时,日本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以上...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经济的兴起,世界经济又将迎来一次新的革命。面对信息经济,发展中国家会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吗?中国在此大环境下如何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和迎接挑战呢?本文对此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6.
“日本病”探析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傅钧文日本经济自1991年5月陷入衰退以来,一直缺乏回升的动力.使政府几次预测失灵。与战后富有活力的日本经济相比,近年的日本经济堪称得厂“日本病”。一、“日本病”五大症状第一,经济增长率低下,政府干预失灵。日本经...  相似文献   

7.
史晋川 《浙江经济》2011,(20):14-14
当前国际经济、国内经济和浙江等区域经济正面临三种不同局面。国际经济面临“危局”: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化,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局面,经济运行进入新的危险区域的可能性不断加大。中国宏观经济面临“难局”:  相似文献   

8.
《河南经济》1997,(12):1-1
当前,以最近的一次经济“软着陆”为标志,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以结构优化和升级,整体经济素质提高为特征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是江泽民对我国现阶段公有制实现具体形式的科学论断。李鹏对这一科学论断评价为“又一次思想解放”。我们认为,这一科学论断的思想解放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一科学论断纠正了过去人们对公有制经济含义的狭隘理解。过去人们的传统观念,只是将公有制经济简单地理解为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形式。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  相似文献   

10.
当前,建设“两廊一圈”已成为继“中国一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后广西经济发展面临的又一次挑战和机遇。而我们之所以对防城港和东兴未来经济发展感兴趣是由于两地在“两廊一圈”中的特殊通道地位,即:防城港是“两廊一圈”中一圈(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东兴是“两廊一圈”中两条经济走廊(“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和“南宁-谅山-河内-广宁”)的最终交汇点。  相似文献   

11.
湘潭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在“一次创业”的实践中,我们依托湘潭特有的人文、区位优势,利用湘潭人力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条件,坚持自主创新,打造精品园区,加强国际合作,发展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但面对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历史使命,面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如何为高新区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海外经济评论》2007,(22):33-3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表示,全球经济正在稳步扩张,但大部分央行官员应选择“偏向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范通货膨胀抬头。经合组织在23目发表的一年两次的《经济展望》(Economic Outlook)中表示,美国经济表现弱于预期,  相似文献   

13.
海安 《港口经济》2009,(9):23-23
“力拓案”发生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力拓案”是一起独立的司法个案,我们坚信中国司法部门一定会依法妥善处理,不会影响我国的对外开放和中外企业的经济合作,不会影响中澳贸易总体正常发展。为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打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力拓案”又一次敲响了警钟。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应有深刻的反思,必须加强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亦之 《东北之窗》2010,(17):43-45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二次探底的猜想中,中国经济正置身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蜕变期。如此关键点上,这既是对中国最高智库谋划能力的一种大考,又是对各城市争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考量.如若这两个焦点聚焦到一处.恐怕用什么“焦点”、“瞩目”等词语描绘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15.
《山东建设》2005,(16):25-25
目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在最新的报告中预测下半年经济增长将“放缓”。这种声音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此前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但官方亮出“放缓说”还是第一次。报告指出,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是影响下半年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郑建辉 《新财经》2000,(6):32-34
70年代以来,对未来经济出现了多种说法。1980年,未来学大师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即将到来;后是奈斯比特。1984年在《大趋势》中提出的“信息经济”;再是英国的福莱斯特1986年在《高技术社会》中提出的“高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7年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年度报告的题目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第一次定义了这种新型经济。报告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术语来自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充分了解。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科技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甘肃省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脱钩关系的分析,结果是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近期明显表现为弱脱钩状态的结论。同时基于环境库兹尼茨曲线(EKC)的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甘肃省的EKC曲线既不像某些国家所呈现的“U”形或者倒“U”形,也不像东部某些省份所呈现的“N”形或者倒“N”形,而是单调递增的一次形,说明甘肃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表现为正相关的单增关系,甘肃省的减排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分别从法律政策法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科技创新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路径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01—2002年,当美国的经济困难没有使亚洲一些国家,首先是中国的经济增速相应减缓的时候,经济学家第一次谈论“脱钩”问题。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就预测,亚洲经济可能不受西方国家飞跃或波动的影响,而是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现在,香港的所有经济论坛都在讨论“脱钩”理论,这完全可以理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即便美国开始衰退,亚洲也会保持高速经济增长。1月中旬亚洲股市暴跌,使“脱钩”理论的铁杆支持者立场有所松动,但也没有影响对亚洲经济稳定的普遍信心。摩根士丹利公司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认为:“实际上,中国政府应担心的不是美国经济下滑,而是美国不衰退。” 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经济的“忧”来自两大主要因素既受美同次贷的影响,也存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挑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浙江民营经济需要第三次实质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民营经济经历了由“地下微量型”到“数量积累型”的第一次实质性转型和从“数量积累型”再到“规模数量型”的第二次实质性转型。但从深层次、理论化、战略的角度看,目前的这种规模数量型经济,还需要向“规模质量型”的第三次实质性转型。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报告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全面深刻,在经济和改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集中体现在五个“第一次”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次从公有翻经济的覆盖范围、公有制经济的主导能力和控制能力、公有制经济的质量、公有制经济的具体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