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场景数字孪生成熟度较高,但是性能数字孪生技术还处于初步阶段,设备级数字孪生作为性能数字孪生核心内容之一,在电网数字孪生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设备级数字孪生从电网管理辅助决策、驱动设备运维管理、设备资产管理和调度运行管理等方面驱动电网管理将成为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数字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进新型数字智能电网建设,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赋能。  相似文献   

3.
建设县域新型配电网要充分发挥分布式资源的融合作用、生产技术的支撑作用和数字电网的承载作用,推动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应用,提供更可靠、更灵活、更高效、更智能的县域配电网络和供电服务,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通向“双碳”目标的桥梁。国网河北电力以数字化主动电网为载体和抓手,以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源网荷储为重点,以多能互补为支撑,打造未来城市新型电力系统标杆,探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积极推动雄安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助力雄安新区近零碳区建设。  相似文献   

5.
<正>电力建设数智化发展论坛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我国电力系统数智化建设按下“快进键”,企业纷纷加快数字赋能,支撑高质量发展。孪生电网“一张图”、超级快充“一秒一公里”、电厂装上了“千里眼”……数字技术的引入,给能源电力行业带来深远变革。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国家能源局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以数字化智能化电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等目标,我国电力系统数智化建设按下“快进键”。  相似文献   

6.
从发展阶段来看,近期是能源转型期,任务是市场、法规、技术的研发;中期是新型电力系统形成期,完善政策法规和市场电价机制,解决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安全运行问题;远期是新一代能源系统形成期,解决能源近零排放和能源电力安全问题,全面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相似文献   

7.
<正>县域电网是我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发展生态驱动下,数字化赋能新型县域电网转型,对县域电网的组织管理效率提升提出高要求。国网浙江电力按照“大部制、扁平化”思路,在新昌等县域电网开展了管理架构的改革试点,对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通过组织变革提升管理效率,构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企业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9月30日,广西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完成首单独立储能电站调峰交易,率先在南方五省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实现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化运营,开辟储能商业盈利新模式,进一步体现储能作为电网调节性资源的战略价值,有利于广西储能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当前,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引领下,广西新能源发展迅猛。根据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用电大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9.
<正>数字技术推动企业架构变革与流程再造,深化企业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建设。推动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革命,通过数字化手段提供高质量服务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快数字化发展,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0.
<正>云南电网公司运用气象大数据,不断提升预测准确率指标,不仅为云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也为云南电网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云南电网公司运用气象大数据,紧扣电网发展涉及的气象监测、预警需求,不断提升预测准确率指标,不仅为云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持,也为云南电网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国家能源局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中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活互动为坚强支撑,以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下,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特高压工程以及冀北电网的主干网架大规模建设,2015年冀北电网已经步入以特高压为标志的电网发展新时代。国网冀北公司物资供应规模大幅度增长,对物资供应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构建新型物资供应保障机制。国网冀北物资公司对直管基建项目物资供应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优化,构建"调配中心为核心、项目部为管理单元、催交网络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物资供应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基建项目物资供应保障能力。一、特高压工程进入大规模建设新常态  相似文献   

13.
<正>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终端电价水平相对平稳的基础上,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成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从有利于节能的角度持续深化电价改革,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电价体系,促进电价体系建设与国家能源政策协同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和电力市场环境下,新能源电源在投资时将更为关注其布点选址行为对自身发电收益的影响,而忽略自身接入电网运行对输配电网运行和投资效率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电网投资需求,提高全社会用能成本。考虑到我国电网统一规划,省级电网除若干时段可能存在断面阻塞外,大部分时段将较少出现输电阻塞问题,电力现货市场的节点电价信号可能难以提供有效的空间信号引导新能源合理选址与投资时序。因此,适时探讨应用提供空间信号的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机制,使之与电力批发市场价格协同作用,共同引导新能源电源投资主体优化投资时序,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平稳、高效建设,这在新时期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正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是设计、运行人员强烈关注的重点内容,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决定了系统在遭遇大扰动时保持稳定的能力。随着可再生能源、蓄电、负载管理、智能电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所占的比例将大大增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方式的大规模应用导致了其间歇性将对电力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新型蓄电设备、动态电网管理技术及智能电网的运用使得负载的类型和大小将更加易变。为了维持未来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在考虑了上述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正>当前,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加快转型。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准确把握新的发展形势,着力在“项目建设、产业升级、人才集聚、党建引领”上下功夫,守正创新、实干担当、锐意进取,开启创建一流建设企业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张家口市首个具有“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功能的万全区上营屯11千瓦分布式电站并网送电。同时,与之配套的分布式光伏数字智能监控平台成功上线,这是冀北电网在对分布式光伏电站可观、可测基础上,首次实现远程可调、可控的配网“四可”监控平台。随着冬奥会在张家口成功举办,为张家口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提升的同时,也给电网可靠运行、负荷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先行先试的良机。  相似文献   

17.
<正>工程类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管理特点,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数字化建设的高度,通过加强数据治理、搭建数据中台等方式驱动业务优化、管理提升和商业创新,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等特点,可以接近零成本无限复制,对企业传统的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提出新挑战。企业亟需构建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正>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建设创新管理是国网公司以新一代变电站的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为主要对象内容,技术管理与设备管理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对变电站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实施的一次全方位"管理革命"。当今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能源战略,探索新的发展之路,第三次工业革命日渐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特征,以"智能电网、新能源、大型能源基地、  相似文献   

19.
<正>电力建设质量安全论坛全面提升电力建设质量管控和安全管理水平,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电力企业共同努力。在持续推进电力行业转型升级进程中,要不断提升电力建设项目质量水平,铸牢安全生产红线,为促进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能源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是能源安全的关键一环,电力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是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向碳达峰目标迈进的关键期,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当前电力行业发展建设的主题。在扩投资、稳增长,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保供的多重驱动下,据统计,2022年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7208亿元,同比增长22.8%,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012亿元,同比增长2%。同时,也给电力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以实现"双碳"目标为愿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电力产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核心命题,同时也预示着电力系统的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已经来临.作为电力产业的前端和基础,电力建设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数字电建",既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需要,也是推进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