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坤 《财会月刊》2010,(11):76-77
企业在持有至到期投资持有期间,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入投资收益。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从量化的角度来说,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可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企业在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时,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核算。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含一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相似文献   

3.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及其他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其中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实际利率法,是指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项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的方法。此规定明确债券的溢折价摊销只可采用实际利率法进摊销。债券按付息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另一种是期满时一次还本付息。不同版本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讲解中比较详尽的阐释了实际利率法下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溢价或折价摊销,而对于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券如何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其溢折价,则未提及。文章试从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付债券溢折价摊销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吴茜 《财会月刊》2011,(4):31-32
一、摊余成本的本质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三条对摊余成本的定义如下: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企业会计准则》采用摊余成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也是实际利率法运用的必然要求。摊余成本的本质是指在交易中一方实际占用另一方的资金数额,既包括本金,也包括到期尚未偿还的利息。  相似文献   

5.
吴茜 《财会月刊》2011,(10):31-32
一、摊余成本的本质分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三条对摊余成本的定义如下: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企业会计准则》采用摊余成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也是实际利率法运用的必然要求。摊余成本的本质是指在交易中一方实际占用另一方的资金数额,既包括本金,也包括到期尚未偿还的利息。  相似文献   

6.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商业银行存贷款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适用于金融资产)。其中,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都很容易确定,且反映在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中,而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的计算比较复杂,其实质上为累计确认的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包括累计应计收(付)的利息和累计摊销的利息调整(溢价折价及其他费用等)两部分。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科目核算方法中,后者在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科目中核算,反映在其账面价值中,而前者既可能在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科目核算,如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核算,反映在应付债券账面价值中,也可能通过“应收利息”、“应付利息”科目核算,如商业银行存贷款核算,未反映在其账面价值中,但属于构成摊余成本的组成部分。当利息费用或收入实行分期收付时,意味着摊余成本的收回,并使摊余成本与存贷款账面价值趋于一致。在没有本金收回及发生减值损失的情况下,存贷款摊余成本改变的唯一途径是利息收入或费用的确认及收回。由此,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笔者总结出两组基本结论:在初始确认时,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一致。在后续计量中,由于计息结息方式的不同及核算方法的差异,摊余成本与账面价值并不必然一致,在分期结息付息的情况下,两者相等;在分期结息一次性到期还本付息的情况下,两者不等。  相似文献   

7.
新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采用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进行计量,而每期利息收入是以期初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来确定的,在实际利率确定的前提下,对摊余成本的准确理解和确认就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下,实际利率法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运用。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实际利率法的运用只是给出了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进而求出其利息调整的摊销金额,而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租赁及收入准则中涉及的实际利率法的运用没有给出明确的计算方法。这对初学者  相似文献   

9.
正《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贷款和应收款项划分为金融资产,规定贷款在初始计量时应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初始计量金额;在后续计量时应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是指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2)加上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价和折价。目前一般的做法是以债券投资溢折价摊销计算表计算债券摊余成本,本文运用T型账户进行计算,使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确定方法更为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会计准则要求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价和折价。目前一般的做法是以债券投资溢折价摊销计算表计算债券摊余成本,本文运用T型账户进行计算,使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确定方法更为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12.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摊余成本计量,在持有期间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投资收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确定及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1501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企业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摊  相似文献   

14.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对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摊余成本计量,在持有期间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投资收益。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对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确定及其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仍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相似文献   

16.
叶怡雄 《财会月刊》2011,(34):51-52
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的关键是根据实际利率法编制摊销余额进度表。本文通过摊销余额进度表的编制,阐述了"实际利率""、复利"、"计息期间"、"摊余成本"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相关概念,进而对计息期为非整数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提出了简易、可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因此,摊余成本的确定成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账务处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刘海霞 《财会月刊》2007,(10):37-37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因此,摊余成本的确定成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账务处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正一、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与贷款减值核算的异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资产负债表日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  相似文献   

20.
叶怡雄 《财会月刊》2011,(12):51-52
【摘要】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核算的关键是根据实际利率法编制摊销余额进度表。本文通过摊销余额进度表的编制,阐述了“实际利率”、“复利”、“计息期间”、“摊余成本”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相关概念,进而对计息期为非整数情况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核算提出了简易、可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