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有独特的竞争力,却并未都得到各国消费者和公众的足够尊重。不少国人也在反思“中国制造”的不足,要求以“中国创造”来替代“中国制造”。我们则应公正地对待“中国制造”,给“中国制造”更多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日本最大的财经媒体“日经BP社”发表长篇连载报道《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至今,业内关于“中国制造”、“日本制造”和“美国制造”的话题众议纷纭。随着越来越多带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打入海外市场,“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蜚声四起,一系列针对中国制造的进口障碍也纷至沓来,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如同两把利剑悬于头顶。  相似文献   

3.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已得到全球共识,“坐四望三”的贸易大国地位更是为世人瞩目。尽管有上百种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份额占据世界首位,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却少有人知道这是哪家中国企业生产,也说不清是哪个品牌产品和品牌制造商,更没有人会说是中国主宰了世界制造业,充其量中国还只是一个“世界工厂”。如果说日本制造取代欧美制造是靠“制造 品牌”成功的,那么中国制造取代日本制造更多的只是“制造”而没有“品牌”,中国制造的OEM实际上就是洋品牌为中国制造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而中国企业还大多安心于这样一个制造陷阱之中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4.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出现在世界各地市场的时候,由“中国制造”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中国制造”正在引起更多的关注。然而,在“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被挂在嘴边的时候,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中国制造”,为什么“中国制造”会惹出这么多麻烦,“中国制造”究竟该怎样造。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与国际反倾销的会计应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中国制造”和对外贸易的高歌猛进,近年关于中国经济威胁论、世界工厂论、产品冲击论、输出通缩论等一直未断,有人甚至偏见地认为“中国制造”完全依靠货币低值来竞争,由此对“中国制造”发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倾销,其中不乏是对反倾销的滥用。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还是成本优势,成本优势凸显“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为了应对国际反倾销对“中国制造”的滥用,需要我们恰当运用“会计武器”捍卫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张欣 《成功营销》2008,(8):78-81
“中国制造”的浓缩品格兰仕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品牌”转变,提出了新中国制造时代,其转变的核心战略是今年提出的“中国红”,“中国红”能否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格兰仕的“红色”产品能否铺满世界大道?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的浓缩品格兰仕要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品牌”转变,提出了新中国制造时代,其转变的核心战略是2008年提出的“中国红”,“中国红”能否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格兰仕的“红色”产品能否铺满世界大道?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初期.国产高速大功率柴油机制造技术像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一样.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当自行研制的二冲程高速大马力柴油机在验收时被终端用户以“机器性能不错.但是我们不用”而否决后.原中国船舶总公司等单位的领导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在美国CNN播放,是我国首次在世界宣传“中国制造”的声音,将会提升“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更让中国企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凝聚和增强。  相似文献   

10.
钟林超 《华商》2012,(8):14-15
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让国人骄傲,可现在,中国制造却让外国人眼红,使中国人迷失。“中国制造”究竟怎么了?“中国制造”泡沫化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有人津津乐道于现在的“制造大国”地位。其实,“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中国制造”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经营”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强盛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在全球风头正劲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国内近两年来出现的一些商业丑闻却凸显出某些“中国制造”的一大“软肋”问题——质量。无论是哪个本土品牌出现质量问题,都给“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抹黑,而事实上,把控质量管理、制造质量上乘的精品将是“中国制造”保持荣耀的关键,因此,2011年,提升产品质量仍然是中国企业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3.
2007年2月,中国国务院批准并任命“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寄望该公司在2020年成为国产大型喷气式客机制造公司,入围世界三大商用飞机制造商。  相似文献   

14.
如何化解“中国制造”面临的信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曾以价廉物美而行销全世界,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自去年3月以来,中国制造的玩具、牙膏、轮胎、食品、药品等产品却因质量和安全问题被一些国家和媒体大肆炒作,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有毒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导致“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不仅给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带一路”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国产化妆品步入一个更加多元的跨文化环境,跨文化营销不仅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还是国产化妆品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国产化妆品全球市场份额较低及跨文化宣传不足等问题,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距离,并以国产化妆品谢馥春为例,分析其目前营销面临的问题,提出谢馥春跨文化营销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东欧并不能成为中国真正的竞争对手,不过这些国家的经济或许能够从“欧盟制造”和“中国制造”的比较趋势中获益。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到处都是“中国制造”失利的消息,从纺织品、打火机和鞋,到电池、DVD、路由器……总括起来大概以两种方式失利:先是反倾销,接着就是专利战。“中国制造”肥了,令世界瞩目,这是好事;但我记得鲁迅先生讲过:“倘是狮子,自夸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但如果是口猪或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坦率地说,“中国制造”现在就是那只肥大的绵羊,而屠夫最得心应手的武器就是“专利战”。反倾销针对的还只是“中国制造”的价格,专利战针对的却是“中国制造”的“文化”,也就是中国人对无形的知识产权的木然。  相似文献   

18.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只表明了“在中国制造”,而并不代表“Made by China”(由中国制造),虽然仅是一字之差,却隐含了中国服装业从“低成本简单加工”到“高附加值品牌创造”的巨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海尔反思录     
低成本、低价、低利润的恶性竞争使得“中国制造”生态显露“天花板”效应,如何打造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规避中国制造“市场拉美化、技术殖民化、品牌边缘化”风险?如何实现向“中国创造”质的跨越?作为“中国制造”的领军人物,张瑞敏在做何思何想?最近,张瑞敏与本刊专栏作家胡泳畅谈——海尔进行了6年的市场链变革实验、国际竞争力、品牌与技术等方方面面的“真实焦虑”。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制造业者的“徘徊反思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制造     
以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和蝴蝶牌缝纫机为代表的“上海制造”,是个曾经寄托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和希望的词汇,但它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几无痕迹。在依靠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快速发展了十几年后,中国制造业开始重新审视“制造”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汇: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低端生产并不是“中国制造”的天然定义,上海制造这个曾经辉煌的字眼留给当代企业的不只是对于历史的追忆,而应是一种属于中国的“制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