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灰色聚类法并以中美纺织业为例,研究了产业生产要素密集型的逆转与贸易获利能力的提升问题。研究表明:以2000年中国制造业作为衡量标准,美国的纺织业在2003年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逆转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中国的纺织产业在考察期间一直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动因及贸易利得效应,发现在发生要素密集型逆转后美国纺织出口企业的获利能力明显大于中国,表明通过要素密集型逆转实现产业内升级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区域间贸易,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还是一国内部不同地区的贸易,都会受到政治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政策、历史文化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区域间贸易最为根本的因素乃是要素禀赋的不同,各个区域要素禀赋不同是区域间贸易的根本驱动力。本文在分析清楚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贸易的实际提出了基于要素禀赋理论视角的区域间贸易策略。  相似文献   

3.
仅仅根据近年来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而得出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结论,是缺乏有效根据的,甚至可能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为贸易条件究竟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直接关系到如何评价近年中国的贸易发展模式以及未来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从实证角度对中国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为关于中国贸易条件的讨论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表现最活跃的因素,但是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对外贸易势必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受到威胁。如何应对未来的困难,我们从中国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认为要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继续良好健康的发展,就必须以中国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来促进对外贸易的继续发展,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市场要素和组织要素纳入要素禀赋理论的框架,尝试对该框架进行扩展,分析市场要素与组织要素的相对充裕度和密集度对区域出口优势及贸易格局的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各省市区28个制造业行业的交叉数据,验证了市场要素和组织要素的地区—行业交叉项对区域出口优势的影响.结果显示,市场要素对地区出口优势具有正向作用,而组织要素具有负向作用.同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组织要素投入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组织要素投入对发达地区优势行业的出口优势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弱势行业则更期待市场要素的投入.  相似文献   

6.
李宇慧 《现代商业》2007,(17):174-174
本文首先从我国劳动力价格入手,阐述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弱要素利益的缺失,接着结合传统贸易理论分析了这种现状的原因,指出对于“比较优势”的曲解是遣成弱要素利益缺失的重要根源,最后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现实后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资本、技术、劳动和资源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过去30年我国生产要素的直接贸易情况。从生产要素规模积累、结构优化和水平提高的角度,对过去30年对外开放隐含的要素贸易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从深化对外开放的认识,提高要素间接贸易效益(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高要素的直接贸易效益三方面,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了扼要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际贸易基础是国际产业分工,一国对外贸易基础依赖于其要素禀赋。从要素禀赋结构变化来看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而研究对外贸易的方式的转变的规律以及其必然性,论证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要素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素集聚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要素集聚内涵的界定,以及要素集聚途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要素集聚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要素集聚已经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源泉:要素集聚决定一国的分工地位,而且影响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要素集聚是造成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决定比较优势.本文认为,我国只有改变要素集聚模式,才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0、2003、2005年的进出口商品为样本,对其按要素禀赋进行了分类,并直接从要素存量的相对多寡出发确定出在理论上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最后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衡量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结果显示,无明显证据表明中国的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对外贸易是顺应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的,但中国的出口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充裕这一优势,而对劳动密集型商品的进口实施了限制。  相似文献   

11.
首先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以韩国为例,引出要走自立创新之种的道理,再分析技术创新的五个特征,提出自己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中的一个“悖论”及其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应净进口粮食这一土地密集型产品。但本文在实证分析后却发现,1997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粮食产品的净出口国。粮食产品较低的“可贸易度”制约了市场机制及比较优势作用的发挥。但从中长期来看,粮食产品的“可贸易度”会呈上升态势,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作用对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规模经济理论的投入要素入手,探讨规模经济与新增加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规模经济的实现对一国贸易条件所产生的作用,从理论上得出规模经济的实现能使我国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从我国劳动力价格入手,阐述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弱要素利益的缺失,接着结合传统贸易理论分析了这种现状的原因,指出对于"比较优势"的曲解是造成弱要素利益缺失的重要根源,最后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现实后果.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指导理论是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发挥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而缺乏高级要素和竞争优势。本文从我国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理论基础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国际贸易的时机和条件以及高级要素培育的途径,从而得出如何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本文将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一、比较优势原则论与竞争优势原则论之争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从而说明自由贸易的基本理论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各个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加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在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缺资本和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贸易格局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是说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自由贸易,就可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17.
能源在保障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特别是优质能源需求强劲,能源缺口明显.造成我国能源供求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中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简要地提出了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要素与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发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因此研究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具有现实积极意义,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本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人力资本在一国经济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针对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状况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运用2005—2016年中国对欧盟工业分行业面板数据,基于比较优势对一国国际贸易专业化分工的引擎作用,从两个维度验证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是否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对欧盟具有出口比较优势行业的碳密集型程度均不高,"污染避难所效应"尚未在中国实际凸显,但工业行业碳密集型程度与环境规制强度变量分别对其出口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与负向影响,故在中国工业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下,即使中国对欧盟的出口目前尚未产生"污染避难所效应",也面临"污染避难所效应"的潜在威胁,须引起重视。为避免"污染避难所效应"在中国产生,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推进污染治理技术创新,培育低碳导向的产业共生系统,以降低各行业的碳密集型程度;二要改革政绩考评导向、优化政府环境规制结构,协调消费、生产与碳减排的关系,以进一步加大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并强化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振宁  杨玉梅 《商》2013,(7):237-237
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解释服务外包的缺陷存在的可能性,并结合比较优势理论自身的局限性阐述了这种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