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清辉  郝厚璋 《发展》2003,(11):44-4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这一论断对于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表明,西部经济要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以新技术、新产业确立工业领先地位,才能实现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对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1.新型工业化使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西部经…  相似文献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新途径,它是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做出的科学选择。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实施新旧技术融合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产业技术跨越性发展,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新型工业化,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关键是要发挥后发优势,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我们的工业化目标.这不仅是我们发展工业化的捷径,也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信息化、高科技、迅速提升传统产业水平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其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文章建议通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思路;通过优化环境、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以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科技型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转变职能、改进服务,构筑面向民营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抓住机遇,增强实力,迎接新型工业化的机遇和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慧梅 《辽宁经济》2006,(12):35-36
当人类社会刚刚进入21世纪,党中央就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当前,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却又面临信息化的挑战。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它们实现互动发展,是我国加速信息化进程,实现经济结构凋整、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一条捷径。因此,从理论与实践上弄清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深化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战略决策的内涵,对于加速我国信息化进程,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新世纪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来讲 ,在既没有完成工业化 ,信息化水平又很低的情况下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本文以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为切入点 ,探讨甘肃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路径所在。  相似文献   

7.
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民营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民营经济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受到观念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参与结构调整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低、信息化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要促使民营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须致力于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全面提升全省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集知识型、集约型、生态型为一体的发展工业化道路;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一、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走可…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曾培炎同志在解读新型工业化的时候指出: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十六大"报告还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等基本国策,所以说,人口、资源和环境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非常重要的约束力,不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不走新型工业道路,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不是取代工业化,注重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不是与传统产业相脱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着重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具体说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带动工业化。进入信息时代,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现实可能。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疆要实现在21世纪前20年实现GDP翻两番半的目标,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本文通过对新疆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后发优势与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后发优势所要求的条件相当严格。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要实现后来居上,必须制定以信息产业为主导带动工业化、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工业化和以人力资源为优势加快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同时,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拉开新型工业化的序幕。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工业化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广西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仍有不小差距.缩小与超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广西虽已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级阶段,但依然是不发达、不全面的.认清目前广西所处阶段,对于未来广西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蔡润喜 《发展》2010,(9):73-74
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两化”融合,深刻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关系,科学回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重要论断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党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8.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向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企业信息化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一般认为,财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最基础部分,也是最容易实现的部分。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企业财务信息化效果不理想?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建设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我们的工业化目标。这是我们发展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条捷径。信息化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最快、产业关联度最广、科技含量最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产业,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应用。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实现专业…  相似文献   

20.
依托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基本战略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完全不同,是一条由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民间主体、市场推动的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