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讨大学生的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人际关系的差异研究,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人格健康的发展。本研究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及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对沈阳某大学221名本科生进行测试。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为先占型38.5%、拒绝型33.0%、安全型20.4%、恐惧型8.1%;孤独感总分、依恋的亲近维度与性别存在显著正相关,女性的孤独感总分、亲近维度分均大于男性;依恋的亲近维度、人际关系的交往维度差异显著;人际关系总分、交谈维度、待人接物在学科上差异显著,艺体类的学生人际关系较好;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水平较高于独生子女;57.9%的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孤独感均值高于中间值。79.6%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安全的依恋(亲密关系),57.9%以上的大学生存在着人际关系困扰问题,大学生的孤独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2.
关注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旨在发现考研对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干预考研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提供实践指导。研究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北京、芜湖、无锡等地几所高校的501名考研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考研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明显低于非考研大学生;考研应届本科毕业生因专业类型、家庭类型的不同存在差异;考研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大学生心理韧性总体良好。大学生心理韧性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的方面差异显著,在性别、专业、城镇方面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良好。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的方面差异显著,在性别、专业、城镇方面无显著差异。当代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成正相关。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不会影响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中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理科生与文科生在社交焦虑和幻想应对方式中差异显著,文科生和艺术生在幻想应对方式中的差异显著;社交焦虑与解决问题和合理化两种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责、合理化应对方式两变量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指出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NS和SW两所高校1890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数据,分别从年级、专业、性别、生源地、院校等视角,就大学生对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系的意向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借助χ2分布拟合模型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在专业、专业与性别、学校与生源地等方面,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与毕业后可能从事工作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应对这种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桂林3所高校的1703名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广西大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发现:(1)从总分及各维度上,大学生心理资本呈现出明显中等偏上的水平。(2)从心理资本的维度来看,家庭来源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性别、年级、专业、独生与否上存在差异。自我效能和韧性水平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希望、乐观水平、韧性上大一学生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在希望、乐观水平上工科学生高于理科学生,在韧性水平上工科学生高于文科学生;在自我效能水平上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3)大学生心理资本总分在家庭来源、独生子女等方面未呈现明显差异。但在性别、年级、专业上存在差异。男生心理资本总分高于女生;大一学生心理资本总分高于大三和大四学生;工科学生的心理资本总分高于理科和文科学生。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并探讨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采用广泛使用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对福州大学贫困学生进行整群随机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着性别、生源地和年级上的差异。在贫困大学生中,男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要低于女生,且城镇学生幸福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另外,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情绪智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旨在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情绪智力之间的关系,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对551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和情绪智力都超过中等水平;人际信任和情绪智力都存在性别、专业和年级显著差异;人际信任与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总体情绪智力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他人情绪管理、情绪表达维度对人际信任有主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评估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校2014级和2015级共13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评工具,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比不同性别、年级、籍贯、专业学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并与全国青年组常模作对照.结果:我校学生的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数以及阳性均分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女生各因子分高于男生;大一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大二学生;不同籍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理科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艺术生和文科生高.结论: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虽然低于全国青年平均水平,但是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MBTI人格类型量表和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验(SDS),对福州大学481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的性格与职业兴趣的关系进行调查。通过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在获取信息(At-tending)和处理信息(Deciding)两个维度上存在差异;不同学科类型的学生在处理信息(Decid-ing)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学科类型的学生在部分职业兴趣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被试的MBTI性格类型与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不存在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目的:探讨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企业员工工作压力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82名企业员工进行调查。结果: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状况处在较高水平(2.89±0.13),其中,来自工作负荷方面的压力最大(3.51±0.11);不同性别的员工工作压力存在显著差异(p<0.01),男性工作压力大于女性。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22,p<0.01)。结论: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工作负荷压力最大,男性压力大于女性。越是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员工感知到的压力越大。  相似文献   

12.
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运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交往焦虑量表等五个量表对36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一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文史类专业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表露分别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手机依赖、交往焦虑分别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自我表露、手机依赖、交往焦虑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建议通过完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表露水平,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以此来减少大学生的孤独体验。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恋爱价值观、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两者间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文章采用《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问卷》《综合幸福感问卷》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恋爱价值观各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在恋爱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2)大学生恋爱价值观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存在与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为探讨心理复原力在校园欺凌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为缓解被欺凌群体的消极影响提供实证依据,采用中学生受欺凌行为问卷、心理复原力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回收有效问卷433份。结果显示,中职生群体校园欺凌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复原力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校园欺凌、心理复原力和应对方式密切相关,且心理复原力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连年扩招,使得就业问题更加严峻。高校为了提升就业水平,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满意度总体上不高,且在性别和开设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为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论文从教师素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授课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地区6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就业意识性别差异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增强,但就业意识较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责任。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对于未来在职业与家庭间的定位较为迷茫;男、女大学生在职场存在不同的性别利益。因此,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问卷法对636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处于中等程度,其中行为不当现象最为突出;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专业、学校类型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情绪低落感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情绪低落感差异显著,从大一到大四呈现出随年级增高而逐渐上升的趋势;理工科学生的情绪低落感及行为不当现象均显著高于文科和医科学生;医科院校学生的情绪低落感最低,综合院校学生的成就感最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Seligman等编写的6种美德24种优势调查表调查了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600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状态良好,发展最好的前五项积极品质依次是正直、感恩、幽默、美感、宽恕,发展最弱的五项积极品质依次是公平、毅力、仁慈、领导力、社会智慧。大学生群体内部在性别、专业、年级、成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独立学院应细分学生优劣势心理品质,根据学生年级、性别等不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9.
当代女大学生的教育缺失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当代女大学生特点的分析,揭示出女生在生理、心理、行为能力、求职意向等方面均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分析,当代女大学生的教育尚存在许多缺失,如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健康安全教育的缺失、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等,严重影响当代女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我们有必要更新观念,摒弃不合时宜的管理,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应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教育缺失.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认知问卷》对民办高校486名学生进行了人际认知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认知的特点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在年级、专业、是否学生干部、家庭氛围、家庭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校、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上没有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年级、专业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人际认知特点不同,个人能力、家庭环境会影响人际认知水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大学生人际认知的特点,在不同的时期给予相应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