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为抵御贷款风险而提取的用于弥补银行到期不能收回的贷款损失的准备金,用来应对未来对银行资本的潜在需求,具有防范银行信用风险与补充银行资本的特性,是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一个重点。银行应当按照谨慎会计原则,合理估计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及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相似文献   

2.
贷款定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当贷款利率不能弥补贷款风险成本和支出时,银行将无法充分计提各项损失准备,信贷资产的损失会直接侵蚀银行资本,威胁其持续经营。制定正确的贷款价格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 2007~2016 年 68 家中国商业银行样本数据,考查管理者非理性预期与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管理者非理性预期对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具有反向作用,而在非上市银行中这一影响更加明显。 这表明,当前制度背景下,在完善金融市场机制的同时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者监督制度,对提高我国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精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按照管理动机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行为区分为非相机决策与相机决策两种类型,选取2003-2012年中国上市银行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对银行信贷的影响。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存在显著的顺周期性特征,其中非相机决策型计提的影响处于主导地位,收入平滑动机与信号显示动机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缓释作用有限,应基于预期损失模型建立逆周期性贷款损失准备制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关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行规定,银行及同类金融机构应当根据不良贷款情况适当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但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处理中,如计提比例过高将不当影响当年利润且不当夸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如计提比例过低则扩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根据对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近三年的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的比较,笔者认为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应当适当参考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标准,以适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计提。  相似文献   

6.
如何增强银行风险抵抗能力一直是困扰银行业的难题,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纷纷以贷款减值为突破口,探讨如何通过合理计提贷款减值损失以规避风险。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减值计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合理计提贷款减值损失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规定:"贷款损失准备"核算企业(银行)贷款的减值准备。因此,贷款损失准备的内涵应该是为贷款的减值所做的准备,在贷款发生减值时,对应冲销其减值。但指南中有关贷款减值会计处理的规定,却没能充分体现其真实内涵。为此,本文提出不同于指南规定的新的处理方式,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发达国家政府是贷款担保的主要担保人,对贷款担保定价研究的重要假设是担保人没有违约风险。在中国,绝大多数的贷款担保人有违约风险。本文研究了担保人有违约风险情况下提供担保和相互担保的财务特征和定价,对比分析了提供担保和相互担保行为对贷款担保人和银行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有违约风险担保的价值随着担保人公司价值和借款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借款公司价值的增大而减少;银行的损失随着借款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担保人公司价值和借款人公司价值的增大而减少。银行提供贷款时允许企业相互担保等于潜在为相互担保企业提供了免费的部分担保,随着借款人风险的增大,相互担保条件下的银行或有损失急剧增大,相互担保对于银行的价值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后的风险,主要包括整合风险、经营和财务风险。其成因在于国家政策时有变化、并购项目本身频频遇阻、银行员工素质与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银行内部制度不甚健全等方面。针对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贷后风险,银行方面应做到随时评估项目前阶段贷款的执行能力,定期比较并购项目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指标,要求企业披露并购贷款发放后的相关重要信息,从而将并购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的经营应该奉行谨慎经营的原则,不遵守这一原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如不良资产的攀升,甚至银行倒闭。从产权角度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在经营行为方面存在的差异,运用实际数据,分别比较银行超额准备率,贷款资产比率、贷存比和贷款损失准备效率四大指标,论证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的经营更为谨慎,而国有银行正朝着谨慎经营方向变革。  相似文献   

11.
政策信息     
<正> 国家作出规定防止信贷损失 最近,国家对防止银行信贷资产损失作出三项规定:一、对转制企业的债务清偿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有关银行应按合同规定收回贷款和利息或与债务人重新签订贷款合同,对已造成的损失要由有关企业承担补偿责任。二、凡有银行贷款的企业,在进行转制及债权、债务的产权变动和经营方式调整时,必须经银行、经贸委和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审批同意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营业执照。未经银行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审查批准,任何单位和部门一律不准冲销和冲减银行贷款本息。三、企业改制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发生变化,要按有关原则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顺周期性。本文采用国内十家商业银行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银行的拨备行为和经济周期、银行贷款增长以及盈利能力的关系。通过使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结果显示拨备的提取在GDP快速增长的时候较低,这反映了拨备计提行为的顺周期性,信贷资产在经济周期低谷的时候将会产生风险。此外,当银行盈利能力增加时拨备提取增加,意味着利润平滑行为的存在。随着贷款增长率的增加,贷款损失拨备的提取也增加,反映了随之增加的风险。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贷款损失拨备应该成为资本监管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3.
郭妍  张立光 《财贸经济》2015,(12):49-60
银行小微贷款决策属于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不确定型决策,现代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往往由于认知偏差导致决策偏差,出现系统性的非理性行为.本文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我国银行小微贷款决策者的三种非理性行为(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心理账户)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研究了性别、年龄、认知需求、决策方式等要素对非理性行为出现概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在我国银行小微贷款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中存在,但心理账户效应不显著;(2)就“损失厌恶”效应而言,男性、年轻人更易出现面对损失时的风险寻求,先个体后集体的决策方式能较好地避免这一现象;(3)就“框架效应”而言,女性和认知需求低的人显示框架效应的概率更高,而年龄对框架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芳  陈德棉 《财贸研究》2011,22(1):94-98
信贷集中利弊的理论研究尚缺乏结合中国银行业数据的论证,而近年商业银行实际发放信贷有明显的集中倾向,实证研究信贷集中的风险、收益效应对银行未来信贷决策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根据我国信贷的周期性,选取2005—2009年12家样本银行数据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信贷集中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但也会带来不良贷款率增加、贷款减值损失增加和贷款质量恶化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银行若不能够在信用风险浮出水面之前及时解决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的问题,其长期的赢利能力将会遭到削弱。随着改制后银行和未改制银行之间的两极分化趋势日益严重,银行业整合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然而,在信用周期最终逆转之前,彻底洗牌的局面很难出现。届时,那些准备充分并有长远眼光的银行会得到回报  相似文献   

16.
"农户贷款难,银行难贷款",一直是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从农业担保公司的角度,通过农产品等期货的组合对农产品收入进行套期保值,来设计出一款可以对冲代偿损失风险的对冲产品,来代替担保公司目前对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反担保。  相似文献   

17.
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即"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值不得低于150%。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8%,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78.9%。  相似文献   

18.
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即"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值不得低于150%。截至2011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8%,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78.9%。  相似文献   

19.
<正> 洪虎说,目前国有企业所负的债务主要是欠银行的贷款。国企所欠银行债务中有的确已成为不良债务,企业无力归还。这部分债务不清理,银行资金无法追回,造成银行损失。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企业不是独立法人,借债往往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解决国企负债可考虑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20.
《青海财政》2003,(5):51-51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国际上贷款风险分类的通行做法,它根据内在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1999年,我国在广东省的部分银行率先试点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取代原先的“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方法,即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账的四级分类制度。从2002年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行贷款四级分类和五级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