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中国去年12月份贸易顺差创下9年单月新高,使中国政府面临更大的货币升值压力。据JP摩根(JP Morgan)的数据,12月中国贸易顺差达110亿美元,上升33%。2004年全年顺差达320亿美元,为1998年以来最高的全年顺差。  相似文献   

2.
《海外经济评论》2005,(20):30-31
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将达1000亿美元,是去年数字的三倍。中国对美双边贸易顺差很可能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历来要低得多,今年也将升至具有政治危险性的水平。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正在加大,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一、结构性贸易失衡的表现 1、对美贸易顺差与对日贸易逆差并存,且二者均有迅猛增长之势。从1980年至87年6月,台湾对美贸易顺差累计余额达577亿美元,比同期台湾外贸顺差总额还高出243亿美元。其中,对美贸易的年顺差额分别为:1980年21亿美元、1984年98亿美元、1986年136亿美元和1987年上半年的79亿美元。与上半年度同期比较,对美贸易顺差额年增长率分别达到1982年  相似文献   

4.
台商贸易额位居全球第14位据台湾《贸易快讯》报道,台湾1995年对外贸易总值达2152.6亿美元,在全球对外贸易总值的101800亿美元中占2.11%,居世界第14位。与1994年相比,台湾对外贸易增长20.7%。此外,1995年台湾享有贸易顺差sl...  相似文献   

5.
今年海峡两岸贸易额将达200亿美元本刊讯台湾“经济部国贸局”估计,今年海峡两岸贸易将继续增长,贸易额可达200亿美元,但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则持续走缓,预测十年内两岸贸易将趋于平衡,以往台湾对祖国大陆享有巨额顺差的时光将不会再有。今年一月份,台湾...  相似文献   

6.
两岸自1987年开放民众赴大陆地区探亲后,正式开启两岸经贸交流,迄今已逾20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台湾对大陆与香港贸易总额从1987年的15.2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1303亿美元,其贸易总额成长85倍,占台湾贸易总额的28%。大陆成为台湾最主要的出口地区,2007年台湾对大陆与香港的出口已占台湾总出口的40.7%,远超过第二大出口地区的美国13%。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顺差来源,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贸易顺差更从1987的9.4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706.2亿美元,台湾若无大陆顺差,早已成为贸易逆差经济体。  相似文献   

7.
周纪安 《中国经贸》2008,(17):32-3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从逆差到顺差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有8年处于逆差,90年代只有1993年是逆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2005年达到1019亿美元,2006和2007年又迅速攀升到1775亿美元和2622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成为国外压制人民币升值和制造贸易摩擦的借口。实际上.中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400亿美元顺差真的“不公平”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据美国统计,在1996年达到360亿美元,1997年可望达到400亿美元,中国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对美贸易第一顺差大国,美国报纸极力渲染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9.
杨帆 《浙江经济》1997,(7):50-51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据美国统计,在1996年达到360亿美元,1997年可望达到400亿美元,中国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对美贸易第一顺差大国,美国报纸极力渲染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公平”。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真的“不公平”吗?否。首先,美国的数字统计,夸大了争国对美贸易顺差。在统计技术方面的分歧,双方正在共同核定,相信与一个客观的结果。第二,中国对美顺差的猛增,主要不是总量的增加,而是内部结构的变化。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所谓“大中华经济圈”的三个部分,对美国贸易顺差在对美贸易总额中的比例,多年来并没有大的变化。据美国统计,1987年,三地对美国贸易顺差共计270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28亿美元,台湾176亿美元,香港65  相似文献   

10.
薄熙来 《科学决策》2007,(10):57-57
去年,中美贸易额达到2626.8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为1442.6亿美元。关于中美贸易不平衡,有个很形象又很准确的概括:“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  相似文献   

11.
台今年外贸可逾2100亿美元本刊讯今年以来台湾的进出口贸易畅旺,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年外贸总额可望从去年的1784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100亿美元以上,们贸易顺差则可能从去年的77亿美元下降到65亿美元左右。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特点 海关统计显示,2006年5月,我国当月实现贸易顺差130亿美元,创单月历史新高;1-5月份,贸易顺差累计已经达到46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8亿美元,增每达56%。照此估计,2006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将可能超过上年水平,并继续加大经常项目收支顺差持续增长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在厦门出席第二届世界投资论坛的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最近几年中国一直保持贸易顺差,但是顺差幅度在逐步下降,特别是占进出口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非常小。在2008年实现2900亿美元顺差的基础上,去年中国外贸顺差缩窄至1900多亿美元。今年1至7月份与去年基本持平,陈德铭判断称今年还是小顺差。  相似文献   

14.
1、贸易平衡的压力仍然很大 2006年我贸易顺差已仅次于德国,居世界第二位,今年一季度增长仍在加快,虽然3月份明显回落,但对美顺差累计346.9亿美元,对欧盟顺差276.9亿美元,对香港顺差362.2亿美元。1、2月份顺差剧增,主要原因是企业预期政策调整抢先出口,初步估计多出口达到70-130亿美元。即便剔除这一因素,1季度顺差仍有300多亿美元,照此下去,全年仍将有1000到1500亿美元的顺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郭羽 《沪港经济》2007,(4):24-25
这几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大幅顺差,外汇储备更是突破l万亿美元。为此中国备受国际压力。今年三月“两会”召开之际,国家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政府并不追求巨额的贸易顺差,始终希望有一个国际收支平衡的局面,希望能够减少顺差。 中国对外贸易有顺差,也有逆差。中韩贸易就是逆差。而在中韩贸易逆差中,颇能看到中美贸易顺差的影子。  相似文献   

16.
《山东建设》2005,(15):32-32
据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396.5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319.8亿美元的顺差总额。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说,贸易顺差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也将加大中国经济潜在的风险。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认为,中国进出口增速上的反差,主要是因为国内投资意愿回落。  相似文献   

17.
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对外贸易再上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值达2808.5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8.6%,净增442.3仍美元,1995年进出口总值是1991年的2.1倍,4年间翻了一番多。其中,出口1487.7亿美元,增长22.9%;进口1320.8亿美元。增长14.2%,全年对外贸易顺差166.9亿美元。去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的基本走势表现为:上半年出口快速增长,出口起点较高,  相似文献   

18.
数字     
《中国经贸》2005,(9):11-11
700亿美元 中国贸易顺差将创11年来新高 中国持续了11年的贸易顺差2005年将再创新高,达到700亿美元。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监测预警课题组发布的报告指出,初步预测,下半年中国外贸出口、进口增速分别在22%和18%左右,实现顺差300亿美元以上。加上上半年已经实现的396亿美元贸易顺差,2005年贸易顺差的总额将达到7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信息》2007,(6):32-34
就在“两会”期间,2月份贸易顺并数据如期出炉。数据显示,当月实现贸易顺差237.6亿美元,大大高于1月的158.8亿美元,这也是继去年10月创出283.3亿美元的顺差以来我国第二大月度顺差额。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两会期间来解释说,中国贸易实现顺差里面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去年加工贸易顺差半数以上是由外资企业来实现的。他进一步指出,去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产品在华销售总值,加上以中国为基地再出口到其他地方的总值是1100亿美元,再加上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再加上货物贸易中的逆差,这几个值相抵,实际上中美之间的贸易利益上的关系是平衡的。 实际上,中美顺差体现在经济领域里所牵扯的问题防方方面面。主要的问题是顺差背后的货币政策、供求与消费、出口退税政策……等待,因此围绕这一问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从各个立场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从逆差到顺差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有8年处于逆差,90年代只有1993年是逆差。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2005年达到1019亿美元,2006和2007年又迅速攀升到1775亿美元和2622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成为国外压制人民币升值和制造贸易摩擦的借口。实际上,中国外贸持续保持顺差,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