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变迁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我国失业保险的变迁进行描述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困境和原因,认为导致目前失业保险面临巨大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失业保险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必须以失业保险的特点为依据,在失业保险资金筹集、支付、管理上进行制度创新,促进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问题,为他们实现再就业提供服务帮助,和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影响社会稳定。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具体体现为: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大功能。文章就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功能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失业保险基金不断增长的诸多原因,认为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为稳定、覆盖面不断扩大等原因必将导致未来失业保险基金规模继续增加下去。失业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不到2%,为失业保险基金不断增加带来了较大压力,从而导致了福利损失。文章提出了应对失业保险基金不断膨胀的5项政策选择,并对改革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体制以提高收益率提出了政策建议,认为应将失业保险制度的责任主体改革为以省级政府为主,制度运行和基金投资均应以省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为此,文章还提出了发行省级失业保险特种债券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6,(5)
失业率的高低是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劳动就业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失业保险制度是由国家法律确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的方法,使劳动者在失业期间获得必要的经济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并通过转业训练、职业介绍等手段为其重新就业创造条件。文章就失业保险的涵义、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失业保险基金来源、失业保险的待遇给付进行探讨,供企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构造 当代国外失业保险制度主要有下述几种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失业补助制度、双重失业保险制度(失业补助制与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并行)。失业保险系统的基本要素有:保险范围、资金来源、资格条件、给付标准、给付期限和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6.
王倩 《现代经济信息》2013,(12):318+325
失业保险制度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产物。失业保险具有收入保障、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多重功能。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自建立至今20多年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然而,我国在企业转制与经济转轨时期建立起来的失业保险制度,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国以正规就业为基础、以城镇国有企业为主要覆盖范围的失业保险制度将面临调整,并亟待有效发挥其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7.
刘春 《经济视角》2002,(12):47-48
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了失业保险制度,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相似的大约有30多个国家。下面介绍失业保险制度较为完善的主要几个国家的基本情况。 一、国外的失业保险制度 1、英国的失业保险制度。英国实行的失业保险制度,由失业救济、失业者额外津贴和额外补  相似文献   

8.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几个问题姜作培管怀鎏一、关于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形式问题失业保险是对失业者提供基本物质帮助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只有在筹集到一定数量的资金基础上才得以建立和运作。因而,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直接关系到整个失业保险制度的成败。失业保险基...  相似文献   

9.
失业保险既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支柱。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有效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人力资源体系建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制度框架的限制等原因,近年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体现不明显,出现了失业保险扩面难、基金结余过多等问题,影响到失业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随着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趋于严峻,要求国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实际来看,失业保险基金实力增强,具备承担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能力。对此,文章通过重点分析云南省失业保险运行状况,结合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并借鉴国外在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的带有共性的经验和做法,指出失业保险应由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向预防失业方向扩展,以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同时,根据失业保险属性,提出在政策上要有相对灵活性,建议失业保险对象应扩展到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6,(5)
失业保险基金是失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初创于1986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失业保险制度》施行十几年来,不断得以完善,但在筹集、支出、监管等方面仍暴露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对我国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面临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作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以就业保险替代失业保险,超越了传统的单纯失业给付做法,被认为是失业保险制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转折点。转型中的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供求两方面的压力,强化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保障功能成为改革焦点。加拿大从失业保险转向就业保险的制度变革,启示我们反思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定位与设计:未来失业保险制度最终目的要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稳定、扩大就业机会;要整合失业给付、职业训练、就业服务和就业稳定措施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流动就业人员失业保险模式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动就业人员失业保险新模式要求在政府统一的流动就业人员社会保障体系下,实行缴费资金先由省市政府统一管理、再逐步发展为全国统一的管理体系,为流动就业人员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实行单位缴费、个人不承担.文章在重点调查研究我国五大城市失业保险现状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失业保险缴费和待遇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一、失业保险制度设计与执行中的问题1.覆盖范围。《失业保险条例》将城镇企事业单位覆盖在失业保险的参保范围之内,这一规定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制度设计中,占人口比例相当大的农村从业人员没有被制度所保障,如何确保这部分人的社会福利水平,是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深刻问题。第二、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实行了失业保险制度。各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就业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7,(1)
失业保险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劳动者而言是基础性的保障,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意义重大。目前,对于失业保险机制的研究,首先需要从失业保险的特征入手,进而对失业保险作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新形势下失业保险制度建议的提出,目的是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伍红 《经济论坛》2003,(23):60-60
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于1935年,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由于经济原因而非个人过失导致失业的工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2002年,美国加入失业保险的雇员人数达到1.27亿人在册,几乎覆盖了全部领取工资和薪金的雇员。失业保险制度在维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制度特点———联邦与州政府相结合的制度美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同于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如老人、遗属、残疾人和健康保险,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和操作),它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分工、协作的一种制度。联邦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法案…  相似文献   

17.
聂爱霞 《经济学(季刊)》2008,(3):103-105,1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失业保险制度受到重大关注,大量关于失业保险和失业持续时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应运而生。归纳起来,一类是从失业保险给付额度的存在或变化的角度进行探讨,另一类是从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变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宋德玲 《经济纵横》2006,(11):54-56
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实行了失业保险制度。各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就业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许春淑 《生产力研究》2007,(11):86-88,108
由于日本是后起的发达国家,失业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其形成、发展和改革的轨迹有别于其他各国,呈现出不少独具特色的地方。尽管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中日两国有显著差异,但是日本的失业保险制度仍然对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爱民 《经济师》1998,(3):86-87
征集“失业保险基金”应改为征集“失业保险税”●王爱民我国当前实行的失业保险制度,自1986年在全国建立以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必须不断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报告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