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加兰  王倩倩  吴露露 《征信》2021,39(5):84-92
当前,维护中国金融稳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防范化解重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基于2010-2019年的季度数据,构建中国金融压力指数模型,采用客观赋值法CRITIC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最后得到中国金融系统的综合压力指数.研究表明: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呈下降态势,银行业、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货币市场对金融压力指数的权重较高.因而,...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我国转轨体制特点和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基于综合压力指数法从7个维度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体系,集成分析我国2007年1月~2018年12月整体风险状况。结果显示,次贷危机之后,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呈波动上升态势,当前正处于中度风险状态,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但整体可控。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我国2001—2020年资金流量表数据,使用风险传染网络模型方法,对我国部门间金融风险传染效应进行分析,并测度了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研究发现,金融部门是我国部门间金融风险传染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宏观金融网络的稳健性在党的十九大后明显增强,各部门引发的风险传染总损失效应整体呈震荡波动态势,但2018年以来总损失效应明显低于之前的平均水平;本文测算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与M2/GDP的走势在多个时间点较为吻合,其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前瞻性预警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加强对金融部门的风险监测与管理,加强对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风险监测,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为切入点,构建金融压力指数来分析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情况,并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描述金融压力指数在宏观经济活动中的动态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从时序看,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发展变化主要分为七个阶段,并分别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及外部金融因素冲击保持较高的相关性;从传导...  相似文献   

5.
精准衡量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本文应用等方差加权法合成金融压力指数衡量我国自2004年6月以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并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自回归模型识别不同金融压力时期。研究表明:金融压力指数的整体走势体现为波动性上升,能准确对应国内外重大金融事件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大部分时间我国金融风险状态位于低风险区制,具有一定的粘性,并且高风险区制易于向低风险区制转变。  相似文献   

6.
7.
目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不断加剧,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为了准确地测度我国在金融开放背景下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识别并预防未来风险的过度积聚,选取了2004年至2016年13年的季度数据,从金融开放、宏观经济、银行业务、政府债务、货币和汇率风险、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这8个维度进行一一测度,最后综合计算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SFSI。主要的研究结论是:目前我国处于中高风险阶段,需要加强对各维度金融风险的分类管理与监控。  相似文献   

8.
基于金融风险压力指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瑾 《上海金融》2012,(9):53-57,117
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国际组织和经济体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宏观审慎管理的根本目标。本文在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作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指标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指数,并对上海市的情况开展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方法是理论与实务领域中一项复杂而前沿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原理而不是具体的计算过程,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方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仅仅依靠传统的以维护微观机构稳健性为主要目标的微观审慎管理已难以有效应对具有强大外部性及传染性的系统性风险,而兼顾开展宏观、逆周期、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的的宏观审慎管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对比各种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及预警方法的基础上,首先构建涵盖经济子系统、银行子系统、国际收支子系统及泡沫风险四个方面24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结合因子分析法,测算我国金融稳定指数,动态掌握我国现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再运用ARIMA方法预测2012年的金融稳定情况,最后在得出的实证结果基础上,从人民银行职能与地位的角度,结合现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要求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